吴全满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我区建设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广西分中心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设立专项项目的建议
自治区高度重视生物安全,每年积极争取相关资金和项目支持建设。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在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地方建设等方面争取2023年中央预算内资金4478万元,用于支持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省级)田间监测点、百色市陆生动物疫情病原学监测区域中心、崇左市凭祥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等7个项目建设。积极申报2024年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方面的中央预算内资金,计划用于支持广西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检验鉴定能力提升、桂林市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能力提升和广西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研究中心等3个项目建设。2024年,自治区财政下达农作物病虫疫情防控相关资金 3850万元,用于开展重大病虫观测场建设,水稻、玉米、柑橘、蔬菜等重大病虫绿色防控集成示范推广、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示范、安全用药技术示范等工作。自治区每年还下达动物防疫资金1亿元,用于补助市县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全区春秋防应免畜禽免疫密度均达100%。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桂政发〔2014〕60号)规定,严格控制专项资金种类、数量和规模,不宜每项工作或每项事业都设立专项资金,因此安排专项资金比较困难。
下一步,我院将积极组织申报广西重大科技专项等竞争性科研经费,以支持农业生物安全等领域的技术研究。积极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等部门沟通协作,争取得到更多政策、项目,支持我院做好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广西分中心建设相关工作。
二、关于强化生物安全研究的建议
我院建立有农业生物安全研究室、中越有害生物联合防控实验室、中国—东盟重大农业外来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平台等相关生物安全科研平台,主要开展农业重大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群监测调查和防控、扩张与灾变规律、关键防控技术和产品研发、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病毒病病原的鉴定、病毒性病害监测预警与防控、作物品种抗病性评价等研究。为明确中越两国的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等基本情况,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业入侵生物基础数据库,已发现中国新纪录种10种。在我院里建基地(武鸣区)建立了迁飞性害虫雷达监测站,对跨境迁飞害虫进行监测;在防城港、北海、南宁、河池、柳州和桂林设置高空测报灯监测点,对跨境迁飞害虫进行监测和阻截;在广西玉米主产区设立草地贪夜蛾智能监测点,对草地贪夜蛾进行持续监测。
下一步,我院将继续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加强与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合作,围绕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及防控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国门生物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在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维护国家安全上作出更大贡献。
三、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通过积极沟通,国家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已同意以我院为建设单位,由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自治区兽医研究所作为承建单位,联合自治区植保站、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种子管理站、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大学和南宁海关等在农业生物安全、转基因生物安全、种子种苗检测、动植物检疫、种用动物检疫和边境动物疫病(包含人畜共患病)防控等研究领域的优势单位共同建设国家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广西分中心。我院拥有农业农村部南宁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是农业农村部“新农药田间药效试验”认证单位,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拥有3000m2的办公实验楼,4000m²的温、网室,拥有现代化仪器设备及先进的试验设施,具备开展农业生物安全相关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平台。
下一步,我院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生物安全科学中心以及共建单位的紧密沟通与合作,不断强化自身农业生物安全科研能力,加强相关平台及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早日建成国家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广西分中心。
四、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我院从事农业生物安全人才队伍基本情况是:植物保护研究所现有职工73人,其中高级职称49人,中级职称21人;博士25人,硕士29人。广西特聘专家1人,广西“跨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其中农业生物安全研究室在职专业技术人员9人,通过柔性引进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联合培养农业生物安全方向研究生20名。
下一步,我院将通过带土移植、柔性引才等方式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通过加强人才制度建设,加大人才专项经费投入等措施,培育一批优秀人才和科研团队,助力我院科技能力再提升。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2024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