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现将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240449号提案提出的有关“加快推进我区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建议办理(落实)情况函告如下,请综合后一并答复提案者。
一、关于引领保护和利用机制
一直以来,我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种业振兴的相关文件精神,统筹抓好全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育种攻关任务,做好鉴定评价工作,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为广西农业种业发展提供保障。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和《广西农科院科研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五个一”行动计划实施办法》等科研成果分配权益机制和团队人才培养制度,推动种业科技成果权益分享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探索多种创新激励方式和多元化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权益分享,解决制约成果转化、人才发展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充分发挥我院科技人才、技术等优势,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及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开展以优质稻、杂交玉米等优势品种研发为主,以蓝莓、油茶等新品种引进为辅的种子产学研结合“育繁推”工作,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化种业基地。下一步,我院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广西热带农作物种子管理法》《广西热带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广西热带作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三年实施方案》等地方性法规政策。
二、关于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打破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信息孤岛
近年来,我院依托现有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南宁)、国家农业环境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广西)、广西作物种质资源库等种质资源平台,为作物种质资源征集、鉴定、保存、资源共享、资源利用服务等工作提供高效的科技支撑。为加快我区农作物育种攻关任务,我院凝聚区内外各方力量,与中国农科院、广西大学、广西万川种业有限公司等区内外科研院校及企业组建农作物育种攻关联合体,实现信息共享,完成了甘蔗、玉米、水稻等13种主要农作物联合育种攻关方案,并牵头承担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引进、收集、基因挖掘、种质鉴定、开发利用及新品种选育工作。下一步,我院将根据提案建议,积极在开展数字种质资源库、可视化交互式信息展示等平台建设上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三、关于培育产学研融龙头企业,激发市场活力
我院加强与区内外其他单位、企业开展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合作,培育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广西恒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实力的种业龙头企业。与海南大学、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学研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就构建产学研融合发展达成协议,开展协同创新。依托东盟科创中心(龙州)平台搭建了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科技园区、南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和创新利用中心、广西坚果产业协会,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共建了广西红茶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科研、信息交流平台30个。下一步,我院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激发市场活力、组建广西种业企业等方面工作。
四、关于精准鉴定评价热带作物种质资源
我院充分发挥毗邻东盟及广西特色资源优势,收集保存热带亚热带野生种、野生近缘种、国内外名特优新品种及濒危物种资源111科245属4500多份,是目前国内收集和保存南亚热带特色优稀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单位之一。2023年,我院在设施蔬菜、油料作物等农作物良种引育与示范推广方向申报的广西科技重大专项获到立项支持,并申请了广西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建设项目。下一步,我院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快建立属于我区基因克隆和功能数据库,加快中密度及超高密度全基因组SNP标记集检测设备、靶向测序基因型检测设备、高通量育种等设备研发。
五、关于加速培育热带种质资源利用的人才队伍
我院通过人才引进、双轨培养、带土移植等方式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专业人才和高水平种业创新团队,打造“领军人物+团队+项目”的科研团队。2023年,我院通过广西带土移植项目“茶树逆境次生代谢物生态应用技术开发人才团队引进”,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国家优青1名。组织开展“亚热带特色水果产业专业人才高级研修班”,在优异种质资源鉴选、基因挖掘与创新利用,种苗快繁技术,水肥一体化、绿色生态高效栽培技术,植物保护技术等方面给我区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有关管理岗位工作人员,以及在乡村振兴工作一线起骨干作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专业培训,发展壮大我区热带种质资源利用的人才队伍。下一步,我院将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联系制度,强化人才考核管理,加大人才专项经费投入等措施,积极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助力广西种业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2024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