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8日,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在南宁组织召开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西红壤肥力与生态功能协同演变机制与调控”成果评价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中国科学院院士、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我院顾问赵其国,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研究员等专家出席评价会。院党组书记曾东、院长白先进、副院长陈彩虹分别会见了孙鸿烈、赵其国一行。
该项目由赵其国院士主持,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大学、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等单位的70余名科技人员参与实施。
会上,赵其国院士代表项目组向专家组介绍了项目的立项背景,重点阐述了项目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评价委员会专家组听取了项目工作报告,审阅了相关材料。经讨论、质询,认为:项目首次通过多点、多地调查,结合广西近50年的空间数据,编制了1:50万的土壤图,建立了NDVI时间序列数据与土壤肥力变化规律的分析模式;明确了广西红壤区耕地pH值变化主要与土壤有机质、有效铜、交换性钙和镁、Ca/Mg比、Mg/K比等因子相关;系统阐明了广西红壤区甘蔗地优化施肥可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养分流失;系统研究了广西桉树人工林的土壤与生态环境效应;揭示了广西红壤区林地土壤养分流失量变化规律;明确了广西石灰土土壤肥力演变机制与生态功能的耦合关系;建立了不同类型退化红壤的肥力及生态功能协同恢复重建模式与技术体系。该研究成果对充分发挥广西红壤地区优越的光、温、水、土和生物资源的优势与潜力,促进区域资源—环境—生态—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先后在广西武鸣县、来宾市、环江县等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社会和谐。
该项目从2012年至2014年间成果推广应用面积共达276.47万亩,新增产值69610.38万元。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136篇(其中SCI论文 11篇),获得专利4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思路清晰、技术路线合理、研究方法先进,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会后,赵其国院士到我院甘蔗所渠黎基地的“双高”示范现场考察,对蔗区土壤改良、有效提高甘蔗产量提出了具体工作思路并就发展广西有机蔗糖生产,提高甘蔗产业效益讨论具体做法,甘蔗所所长谭宏伟研究员等陪同考察调研。
资环所 刘永贤供稿/图
责任编辑:关妮纳
责任编辑:关妮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