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农业科学院葡萄所科研团队在农林科学TOP期刊《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科院一区,IF:6.00) 发表了题为“Metabolome and transcriptome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effect of 1-MCP and SO2 preservatives on the synthesis and regulation of phenols in ‘Shine Muscat’ storage grapes”的研究论文,通过代谢组和转录组联合解析,深度阐明了1-甲基环丙烯(1-MCP)和二氧化硫(SO2)两种保鲜剂在阳光玫瑰葡萄贮藏保鲜中的作用机制,同时阐明了2种常用保鲜剂对贮藏期阳光玫瑰葡萄酚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为葡萄贮藏保鲜分子机制弥补了研究空白,为减硫化绿色保鲜技术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阳光玫瑰葡萄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葡萄品种,在中国和日本占葡萄栽培总面积的10%左右,香气愉悦,口感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具较高的经济效益。本研究旨在:(1)通过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研究,阐明1-MCP和SO2对阳光玫瑰葡萄贮藏过程中代谢物的影响;(2)通过多组学分析,阐明不同保鲜剂对葡萄贮藏过程中酚类物质的调控机制。研究结果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为1-MCP和SO2保鲜剂对葡萄贮藏质量的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本研究成果获得以下重要结论:1-MCP 和SO2保鲜剂均能显著减轻阳光玫瑰葡萄的果实腐烂和果轴褐变指数,且1-MCP的保鲜效果优于SO2。在低温贮藏期间,不同保鲜剂对代谢物的影响并不同步。虽然 1-MCP 和SO2的保鲜机制不同,但它们都能通过下调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上游的酶基因,抑制葡萄中酚酸、芪类化合物和一些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SO2处理相比,1-MCP处理大大降低了贮藏后期的芪类化合物、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1-MCP几乎减少了贮藏期所有黄烷-3-醇的积累,这可能是由于抑制了LAR的表达。此外,1-MCP 比SO2更有效地抑制浆果脱落、乙烯/ABA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表达。这些发现为了解不同保鲜剂对贮藏期间鲜食葡萄果实酚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葡萄采后保鲜机理和开发保鲜技术奠定了基础。
院葡萄所张劲副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孙健研究员、成果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论文第一完成单位为院葡萄所。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广西果蔬贮藏与加工新技术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广西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葡萄所 张劲供稿/供图
一审一校:陈渊
二审二校:薛臣艺
三审三校:陆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