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科学院首届青年拔尖人才系列报道之十九
王兵伟:玉米遗传育种工作的一名“老兵”
“坚持是一种能力,有时比能力还重要。”回顾自己十多年所从事的玉米遗传育种工作,王兵伟总结道。
2007年在广西大学农学院获得农学硕士学位后,王兵伟来到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工作,至今仍坚持不懈地进行玉米遗传育种研究。
在前辈们的指导下,王兵伟逐渐认识到广西玉米生产条件的劣势与优势。
他分析道,玉米是广西饲料和养殖业的重要原料,也是山区人民的重要食粮,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50万公顷左右。目前,广西玉米单产低,总量自给率不足50%,呈结构性缺粮,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广西对粮食结构的调整,玉米面积正在不断减少,提高我区玉米产量,已成为广西粮食生产的重要任务。同时,广西玉米生产条件恶劣,主产区玉米 80%种植在山区坡地,水肥流失严重,耕作层瘠薄,有机质含量少,光照不足,春伏秋旱时常发生等气候、土壤和环境条件复杂,成为制约广西玉米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选育创新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玉米种质和杂交种急为迫切。
“虽然影响广西玉米生产的瓶颈较多,但广西也有自已的优势,拥有大量的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材料,这些热带、亚热带材料具有植株茎叶繁茂、生物产量高、抗病、抗倒、适收期保绿性好等特点。”王兵伟继续说道。
如何发挥广西本土优势,解决广西玉米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成为王兵伟经常思考的问题。
在时成俏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和带领下,王兵伟运用常规育种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在旱胁迫、高密度和低氮量等强胁迫条件下,对已有及收集的育种材料进行抗旱、耐低氮、耐密等性状的系统鉴定,严格选择,重组选系基础群体,快速聚合创新性状优良、配合力高的玉米自交系。围绕广适、优质、抗病、高产、耐密等目标,严格选择具有3个以上目标性状的玉米自交系做组配亲本配制新组合,并对新组合进行抗逆性(耐旱性、耐瘠性、适应性、抗病性、耐密性)、产量、品质(果穗外观及营养品质)等性状进行观察、鉴定,综合评价和筛选,最终培育出抗逆优质高产广适耐密玉米新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
选准了方向,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由于在农村长大,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参加工作后,王兵伟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他清楚地记得,刚到玉米所工作前几年,明阳基地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路大多是泥巴路,科研经费不多,很多事情都要自已做,往试验地运送种子、肥料、收回的材料等基本靠人拉木车,下雨时非常难走,去到晒场还有两个陡坡,有拉有推,上去后,人都快累趴下了。天旱时有时请不到临时工,自已就拿喷枪喷水,弄得浑身泥水也是常事。有时授粉到下午两三点钟,全身汗透,非常辛苦。到了晚上和周末,他还经常加班整理数据,写论文弄材料。就这样,一年种植三季,循环往复,至今坚持了13年。在同事眼里,王兵伟是一位吃苦耐劳的实干家,认准了研究方向便要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团队和所领导的指导帮助下,王兵伟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先后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创新及桂单589等系列新品种的创制与应用、优质高产广适糯玉米新品种桂糯518的创制与应用、中国农作物品种及关键适用技术在越南适应性研究与应用),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1项(广西现代种业政科企合作模式创制、发展与影响),广西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创新及桂单589等系列新品种的创制与应用、优质高产广适糯玉米新品种桂糯518的创制与应用、中国农作物新品种和适应性技术在越南利用研究与应用、优异糯玉米种质创新及桂甜糯525等多样化品种的创制与应用),南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桂单589试验示范)。获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3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西农科院科研项目5项。参与国家、自治区、厅局级科研项目30多项。主持育成优良玉米品种桂糯523、桂糯529、桂糯530和桂单552。参与育成普通玉米、甜玉米和糯玉米品种27个,其中品种桂单162、桂单166和桂甜糯525已是广西的当家品种和明星品种。发表研究论文42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中国农业科学》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作为副主编撰写《糯玉米与甜玉米栽培》专著一部。获得植物新品种权8项;获得成果登记近27项。这些成果在区内外、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累积推广1000多万亩,为广西玉米品种更新换代和国家粮食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结合我区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广西玉米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偏向于发展青贮玉米或粮饲兼用玉米、鲜食甜玉米和糯玉米,我将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为提升玉米产业的效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今后的研究,王兵伟如此说道。
王兵伟在做分子试验
王兵伟在观察材料幼苗长势
院办公室 薛臣艺供稿/王兵伟供图 杨景峰审核
责任编辑:薛臣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