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耕土也耕心,酿酒亦酿人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19-10-22 09:55:14
  • 浏览(7073)
  • 收藏
浏览字号:
 广西农业科学院首届优秀青年拔尖人才系列报道之九
成果:耕土也耕心,酿酒亦酿人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葡萄与葡萄酒学专业博士毕业后,2015年8月,成果来到广西农科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工作。如愿以偿加入南方特色酿酒葡萄与酿造技术创新研究团队后,她主要从事南方特色酿酒葡萄品种选育、酿造工艺的研究与创新、葡萄酒特性及品质提升等研究工作。

       自从2005年考入当时亚洲唯一的葡萄酒学院,成果便开始了与葡萄和葡萄酒相伴的日子。她时刻铭记葡萄酒学院“耕土耕心,酿酒酿人”的院训。正式参加工作前,她已积攒了十余年的葡萄与葡萄酒学习和研究经历。博士研究生期间,她主要从事酿酒葡萄次生代谢和葡萄酒品质提升方面的研究。在她的记忆中,读研阶段每年的6月到11月是最忙碌的日子,从葡萄开花到成熟采收再到发酵结束,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她都泡在新疆产区的葡萄园和酒厂里。因此,博士毕业答辩的时候,她说:“我的博士论文不只诞生于实验室,更是在实际生产中一点一滴写出来的”。

       到广西工作前,成果听说广西的葡萄一年能结两次果,12月份也有葡萄上市,跟北方完全不同。除了充满好奇,她更是被‘南方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背后的理论研究深深吸引。到底是怎样的物候基础成就了风味完全不同的夏果和冬果?‘一年两收’技术的关键点和难点又是什么?再加上鲜食葡萄与酿酒葡萄在品种特性、栽培技术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让多年仅从事酿酒葡萄研究的她觉得自己的理论知识严重不足,为此她开始关注鲜食葡萄的研究,从育种到栽培,从理论到生产,一步一个脚印地跟着葡萄所的前辈和同事们学起。2017年,她有幸跟随广西八桂学者、葡萄研究专家白先进研究员赴意大利参加第八届国际鲜食葡萄研讨会,得知世界各国葡萄专家们对‘一年两收’栽培技术给予高度关注,更让她坚定开展相关研究的决心。2019年,她以第一作者发表了题为《Comparison of transcriptional expression patterns of phenols and carotenoids in ‘Kyoho’ grapes under a two-crop-a-year cultivation system》的文章,以应用一年两收栽培技术最早的‘巨峰’葡萄为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首次揭示‘巨峰’夏果和冬果类胡萝卜素和苯丙烷-类黄酮代谢路径差异及其物候基础,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

       毛葡萄是广西最重要的酿酒葡萄资源,广西的都安、罗城等毛葡萄产区用毛葡萄浆果酿造的红葡萄酒,以其独特的酒质和风格,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定的声誉,但存在酒体酸涩、粗硬和陈酿过程中颜色消退快等缺陷。来到葡萄所工作以后,成果渐渐了解到以广西特有毛葡萄种质资源为基础的酿酒产业是当地最具地方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然而她也发现,伴随着产业的发展,广西毛葡萄单产低、栽培生产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于是,改进毛葡萄的栽培手段与调整酿造工艺成了她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对此,她深有感触地说:“申报的课题来源于产业中发现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这样的研究最具现实意义”。2017年,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了题为《Anthocyanin characteristics of wines in Vitis germplasms cultivated in southern China》的文章,首次将毛葡萄酒与欧亚种、欧美杂种、美洲种、刺葡萄等10个品种干红葡萄酒花色苷类物质进行对比,并结合感官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为从色泽方面改进毛葡萄酒酿造工艺提供理论支持。此外,2018年她以《光调控广西毛葡萄酚类物质代谢机理研究》为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进行了环境因素调控毛葡萄次生代谢方面的理论研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对广西酿酒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桂葡6号’是经驯化筛选出的丰产、抗病性好的酿造葡萄品种, 源于广西本地收集的野生资源。近年来,‘桂葡6号’种苗在广西区内陆续推广。国内众多葡萄栽培专家及酿酒师一致认为该品种今后将在广西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2015年,刚刚来到葡萄所,成果第一次尝到‘桂葡6号’干红葡萄酒,觉得它与欧亚种葡萄酒的优雅醇厚有几分相似,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2016年,成果参与筹办葡萄酒品鉴会,‘桂葡6号’干红葡萄酒在众多品种中脱颖而出,获得多位国家级品酒师好评。为了更好地发展‘桂葡6号’干红葡萄酒,成果以‘桂葡6号’为研究对象申请到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西农科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项,累积经费达到130万元。在这些项目的支持下,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中文一级学报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2篇,并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篇。以排名第一申请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与申请发明专利6项。她感激地说,“每一个项目的成功申请,每一个实验的顺利开展,每一篇文章的最终发表,都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帮助,很庆幸自己能够与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同行们一起为葡萄和葡萄酒事业而不懈奋斗”。

       参加工作四年多,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经过自身努力,成果已成为南方特色酿酒葡萄与酿造技术创新研究团队的主要技术骨干。2018年6月,她还获得了ESW中级品酒师资格。

       为了给予地方产业更好的科技支撑,她多次深入明阳、武鸣、都安等地的酿酒葡萄示范基地,实地调查葡萄生产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她和团队成员还远赴柳州市三江县同乐乡归东村开展野生刺葡萄种植及加工技术指导工作,就刺葡萄修剪模式、梢果管理及霜霉病绿色防治等向葡萄种植户提出意见,并就该村如何保持绿色生态的栽培模式,打造绿色农产品给予具体建议。

       三毫米是瓶壁外面到里面的距离,也是一颗葡萄到一瓶好酒之间的距离。每一颗葡萄立足沙砾,迎着季风和太阳,耐心地等到糖分和酸度完全平衡的那一刻才被采摘,在酿酒师亲手控制下,在黑暗潮湿的地窖里,变成美酒还要完成最后三毫米的推进。但是,并不是每颗葡萄都有资格踏上这三毫米的旅程,只有勇于成长且品质优良的葡萄才能完成华丽的转身。成果说,这也正是我们葡萄与葡萄酒人一生奋斗的写照,耐得住寂寞也要经得起考验,才能在科研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她还富有情趣地说:“我们耕土也耕心,酿酒亦酿人。”


成果在田间进行‘桂葡六号’葡萄样品采集


成果在进行葡萄酒样品花色苷液相色谱检测
 
院办公室 薛臣艺供稿/张劲、周思泓供图  杨景峰审核
责任编辑:薛臣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