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知院史系列报道之三
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时期(1979-2017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和自治区十分重视科技发展,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农业科研工作在“第一次科学的春天”中稳步向前,蓬勃发展。在1978年全国和广西的科学大会上,全院有21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和广西的奖励。
1981年6月,我院升级为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厅级事业单位,水稻室、土壤肥料室、经济作物室植物保护室、品种资源室、园艺室情报室、生物室等相继升级为研究所,微生物研究组更名为微生物研究室。科研条件不断完善,先后兴建了实验大楼、图书情报大楼,购置了当时处于区内领先水平的仪器设备;同年,我国南方第一座现代化低温干燥资源种质库(基因库)在我院落成。
原种质库内部工作现场
20世纪90年代后,我院新设立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蔬菜研究中心应用农药研究中心、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广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机构。2002 年,获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相继建设了新办公大楼拔地而起,新实验大楼封顶落成,科研核心区玻璃温网室、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区,购置了一大批实验设备,我院的科研办公条件进一步提升。
上世纪90年代,科技工作者在田间做实验
2011年10月25日,袁隆平院士到我院考察水稻田间试验情况
科研经费稳步增加,特别是2017年以来,全院科研经费连续数年突破亿元;桂单系列玉米打破洋品牌垄断,在广西及其它地区推广近150万亩;桂糖系列甘蔗在全区“双高”糖料蔗基地首次压倒台糖品种,推广种植比例超60%;“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改变广西“葡萄禁区”的传统认识,力助广西成为全国双季葡萄最大产区;水稻“丰田1A”及其系列品种以1050万元的经营权转让价,创当时国内单一区域水稻品种特许经营权最高价格;“联百企、进千村、扶万户”行动、科技精准扶贫“三百”行动、“美丽广西”科技产业富民行动、百名专家服务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企业行动等实干举措,百种品种技术精准输出,百个专家团队组团出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进千万家,帮助各地培育壮大了一大批助农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创新走出了“支部联村企、科技兴产业”的“党建+科技+扶贫”三位一体新模式。
“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培训现场
我院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部分证书
在国际合作方面,我院注重开放办院、协同创新。牵头成立了国际糖业科技协会(IAPSIT)、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桂台农业发展与技术交流协会等组织平台。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1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关系。在东盟和非洲国家实施了一大批国际合作项目,加快了技术输出与引进,成为国家引进外国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08年10月22日,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为广西农业科学院荣获科技部授予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揭牌
在基层农业科研机构革方面,我院大力推进基层农科院所改革,在市县农科院所的基础上进行广西农业科学院地市分院和广西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建设。共建成广西农业科学院分院12个、广西特色作物试验站60个,基本覆盖了广西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作物主产区;分院和试验站科技人员队伍由2013年的793人发展至2017年的1253人,基层农科院所在土地、经费、人员等科研条件大为改善的基础上重新焕发了活力。
2014年11月10日,广西市县农科院所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现场
院办公室薛臣艺、机关党委黎丽菊供稿 杨景峰审核
责任编辑:薛臣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