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新雄 关妮纳
荔枝成熟时节,满载的货车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平南镇鲁塘村奔驰,一派繁忙景象。比果农更兴奋的是灵山荔枝试验站站长黄川,7月22日,他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们在县里推广全国首创的荔枝蛀蒂虫光驱避防控技术,果农增收超过6亿多元。”
谁能想到,8年前进退维谷的灵山县农科所凭借一项改革脱胎换骨,2019年加入了国家荔枝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联盟,跻身“国家队”。
得益于广西实施的区市县农科院所三级联动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构建起农业科技创新“一盘棋”新格局。
因为改革,广西农科院科技创新实力大幅提升,三年两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2012年以来,每年获广西科技进步奖总数均占全区的十分之一以上。
因为改革,市县农科院所从举步维艰的危局中脱困,蜕变为农业科研的先遣队、成果转化的桥头堡。
农业农村部多次派调研组到广西现场调研;广东、江苏、四川等省纷纷派员来桂取经;2021年,三级联动改革入选科技部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三级联动 “强腿”接地
时光退回到1996年。那一年,百色市农科所流失了10多名技术人员,已经连续6年没有申请到科研项目,濒临瘫痪。
像这样的基层农科单位,并非个别现象,普遍身陷“三缺”困境。
缺经费。市县农科院所多为差额拨款,部分职员工资要自己解决。
缺人才。市县农科所一度被嘲笑为“生产队”,科研人员只占20%—30%,工勤人员高70%—80%,连刚毕业求职的大学生都望而却步。
缺项目。连续多年没有科研项目,农业科研走进死胡同。
与“三缺”相伴相随的是“三难”顽疾,各级农科院所协作难、科技成果落地难、农民和企业需求难解决。
农业科研因其公益性、长期性、地域性的显著特性,迫切需要形成“一盘棋”新格局。
如何破解?
广西农科院对症开方,率先在全国启动区市县农科院所三级联动改革。
2009年,广西农科院与柳州、桂林、玉林、百色、河池五市政府签订协议,共建农科分院,改革拉开大幕。
广西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邓国富告诉记者:“三级联动改革,目的是构建一个区市县纵向联动、政产学研横向互动、专业人才双向流动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既解决广西农科院在基层‘无腿’,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落地难的问题,又解决基层农科院所‘三缺’问题,形成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全区‘一盘棋’新格局。”
“为分院量身定制发展‘组合拳’,是广西农科院落实和细化‘一盘棋’新格局的关键一招。”桂林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赵奇玲说。
管理方面,广西农科院和各市政府共建领导小组,掌舵定向;运行方面,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分院原有的隶属关系、管理权属、经费列支渠道不变,业务上接受广西农科院的指导。经费方面,广西农科院每年以项目方式支持各个分院。在合作方式上,分院与广西农科院科研团队联合申报承担国家、自治区科研项目,开展科研攻关,互相选派优秀人才任职或交流。
经过5年探索,分院发展量质齐升。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市县农科院所改革方案》,将分院和特色作物试验站纳入一揽子建设计划,在自治区财政厅支持下,农业农村厅与广西农科院合作,在全区共建了58个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将分院建设经验延伸到县级农科所。
自此,上中下游衔接、区市县联动的农业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奏响澎湃乐章。
上游由广西农科院主导,攻关产业应用基础研究并挑战高精尖项目;市级农科分院在中游靶向发力,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应用研究;县级农科所在下游深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特色作物试验示范推广。
目前,广西形成了“广西农科院+11个市分院+58个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的农业科研创新推广新体系。
一举四得 有位有为
“农科院所改革,基层受益最大。”河池分院院长韦贵剑感受深切。
综观各地,谓之“一举四得”。
聚焦“位”的问题,有效解决了大部分市县农科所“空心运转”困局。
“10年前这里一片荒凉,现在科研大楼拔地建起,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成功落地。”来宾分院院长冯斌喜不自胜。
10年前,当时还没有市级农科所的来宾市,四家班子领导到广西农科院登门造访,渴盼联手共建农科分院,双方一拍即合。来宾市想方设法挤出编制,与广西农科院共建分院。眼下,分院在职在编42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类似这样的大变化并不少见。
“三级联动改革为基层农科院所注入了新动能,10个分院、46个试验站从过去的差额拨款转为全额拨款单位,创新动力和服务能力增强,为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广西宏观学会首席专家苏腾坦称,兜底保障让基层农科院所脱胎换骨。
聚焦“人”的问题,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跑出加速度。
“我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晋升为二级研究员。”钦州分院副院长黄欲晓感慨。
职称晋升一直是基层科研工作者的“老大难”问题。共建分院、试验站之后,基层农科院所科研条件、转化平台迅速改观,学科带头人、优秀专家竞相涌现。10年来,分院和县级农科所新增专业技术人员263名;2021年度,这两级基层科研单位有4人评上正高职称,31人评上副高职称,高级职称人才比改革前增加1倍多。
聚焦“能力”的问题,基层农科院所挺起创新脊梁,逐渐融入省区队和国家队。
“共建分院,我们有机会跟院士团队学习和合作。”贺州分院院长叶万余感到庆幸。经广西农科院牵线搭桥,中国工程院张新友院士团队与贺州分院联手攻关,合作鉴定花生品种(品系)多达8000余份,为广西乃至全国的花生遗传改良育种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后,90%以上的基层农科院所扩大了“朋友圈”。11个分院全都承担了国家或自治区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的功能,还成功申报了重大科技专项,“国字号”科研平台相继搭建,灵川桃试验站、兴安葡萄试验站、永福罗汉果试验站融入到国家产业技术体系。
聚焦“地”的问题,市县农科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终于“脚踏实地”。
“我们农科所原来没有办公用地,没有试验用地。特色试验站建立后,政府拨给了固定土地,农业科研从此有了立足之本。”靖西高海拔特色作物试验站负责人说。
据统计,共建分院和特色作物试验站以来,各地分院和试验站全都有了固定办公用地,其中一半的特色作物试验站试验用地面积达到200亩。
特色作物 全国冒尖
2018年度荣获全国甘蔗区域试验成果第一名;“十三五”期间,在右江河谷示范推广甘蔗优良新品种25个,推广面积193万亩……广西农科院百色分院的甜蜜事业越酿越甜。
2009年,百色分院成立后,4个“国”字号科技创新平台相继落户。“得益于广西农科院管理、人才、技术的支持,我们首创甘蔗一次性施肥新技术,单产创新高,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百色分院原院长贺贵柏说。
“连天线”又“接地气”是58个特色试验站科研工作的鲜明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三级联动改革打造了一批全国冒尖的特色作物。
横州鲜食玉米试验站凭借广西农科院新品种新技术的支撑,带动当地甜玉米种植面积连续几年达25万亩,规模稳居西南地区第一。特别是金美甜616真空包装加工在香港获得STC检测证书,成为广西唯一供港免检甜玉米。横州鲜食玉米逐渐走上从“称斤卖、成吨卖”到“论个卖”的提质增效之路。
兴安葡萄试验站、北海西甜瓜试验站、恭城柿试验站、昭平茶叶试验站协助企业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开展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水果出口基地、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等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13年辛勤耕耘,交出亮眼成绩单:分院、试验站成立以来,先后选育新品种160多个,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6975个,建立示范基地883个,累计推广2亿多亩,新增经济效益200多亿元。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3907727324498518892&t=1658890524824&showmenu=false&cdn=https%3A%2F%2Fregion-guangxi-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item_id=3907727324498518892&ref_read_id=2700471e-120b-4e64-80fb-21f4152abe91_166122138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