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守好外来物种入侵“桥头堡”,广西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还需多方发力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21-12-24 08:46:43
  • 浏览(6528)
  • 收藏
浏览字号:

作者:于永浩

我国是遭受外来物种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今年5月发布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219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安全、影响生态环境,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重大问题。近期,有“恶魔之花”之称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具危险入侵物种之一的红火蚁,已传播至我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35个县(市、区),严重影响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及农业生产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及生物多样性,站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积极应对生物安全重大风险,推动生物安全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近年来,东盟已经稳居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尤其是农产品贸易频繁,加剧了外来入侵物种传入的风险。再加上广西与东盟国家气候相似,适宜入侵物种定殖,存在外来入侵物种传入风险大、防控治理难、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全力提升广西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水平,守好东盟“桥头堡”、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笔者建议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健全制度体系。立足广西实际,尽快制订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地方性法规、政策措施等,建立完备的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监测、风险评估、清除控制等管理制度体系。同时,将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纳入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防控思路、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

其次,强化预警与防控,铸牢“三道”防线。坚持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将源头预防、口岸防控及综合治理相结合,不断健全防控体系,推动联防联控,切实提升我区外来物种入侵综合防控能力,维护广西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

加强境外监测与风险研判。密切关注外来入侵物种和国外(尤其是东盟国家)动植物疫情动态,加强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运输工具、旅客携带物等传带外来入侵物种风险的分析与研判,建立早期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切实提高风险防控效能。对于跨境迁飞性有害生物,可采取“源头治理、防控前移“的对策,将可能危害到我国农林生产及生态安全的有害生物,通过国际合作或者援助直接在东盟国家本土实现监测与防控。

加强口岸防控。重点加强外来物种口岸防控,严防境外动植物疫情疫病和外来物种传入,筑牢口岸检疫防线。重点关注粮食、种子、苗木等传带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较高的货物,加大对运输工具、快递邮件、跨境电商及非法走私等监管及查验力度,有效堵截外来物种非法入境渠道。

加强边境地区入侵物种的调查与治理。一方面,要全面开展普查,摸清家底。积极配合国家做好广西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坚持“一种一策”,精准治理,有效灭除。同时,加强农林生态系统等入侵物种治理,建立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防控指挥系统,健全自治区、市、 县(区)、乡(镇)四级监测体系,落实阻截防控措施,完善重大动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和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另一方面,坚持分类施策,坚持早预警、早发现、早治理。对草地贪夜蛾、红火蚁、松材线虫等农林业重大有害生物,要瞄准重点防治区域,抓住关键防治时期,集成绿色防控技术,建立综合治理示范区,开展阻截防控;对紫茎泽兰、豚草、薇甘菊、水葫芦等外来入侵恶性杂草,采取生物防治、生物替代等综合措施,稳妥开展集中灭除。

第三,加强科技联合攻关及国际合作。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集成示范应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重点支持国内外科技合作及协同创新,合力破解技术难题。加快生物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全面提升广西外来入侵物种科学防控水平。

第四,加大科普宣传,提倡全民参与。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科普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基层人员外来物种入侵防控专业能力。增设大中小学课程,将外来物种入侵防控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全社会入侵物种防范意识,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层基础,打好入侵物种防控的人民战争。

作者系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

原文链接:https://res.cenews.com.cn/h5/news.html?id=216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