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种兴产业 好技术旺产业
——广西农业科学院扎实推动粮食生产专班工作支撑地方特色粮食产业发展
广西日报 2021-09-08 ■ 李新雄 关妮纳
“同样是种墨米水稻,以前赔钱现在赚钱了,全靠广西农业科学院给力,不但赠送、推荐优质品种还上门传授新技术,建起了示范基地和产业。”东兰县武篆镇巴学村波先屯的黄贵指着稻田里长势良好的墨米夸赞新品种让他增收更有底气了。这是笔者近日在东兰县墨米示范基地分享到的喜讯。
与黄贵一样满心欢喜的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副所长黄大辉。一年多来,作为东兰县墨米千亩示范基地的创建者和“技术保姆”,水稻所专家的科研智慧和服务心血不仅给种植户送去了“摇钱树”,也送去了“定心丸”。
这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扎实推进自治区粮食生产专班工作的一个缩影。
2020年4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恢复生猪生产重大决策部署,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粮食生产和生猪生产工作专班,专班办公室印发了《自治区粮食生产和生猪生产专班工作方案》。作为粮食生产专班成员单位之一,广西农业科学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专班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对接河池市,充分发挥新品种、新技术和人才优势,进一步提升河池市粮食产业的技术水平。
1 谋篇布局 精准施策
如何做好粮食科技研发,为粮食生产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
广西农业科学院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点、聚焦发力点。
2020年5月,粮食生产和生猪生产工作专班办公室印发实施方案,专班工作全面启动。广西农业科学院党组高度重视,召开党组会专题研究贯彻落实专班工作部署。2020年6月,广西农业科学院成立了落实自治区粮食生产和生猪生产工作专班任务部署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自治区农科院落实自治区粮食生产和生猪生产工作专班任务部署实施方案》,综合服务组、粮食生产技术研发组、粮食生产技术服务组和经费保障组4个协作小组应运而生,院领导分别兼任小组组长。同时明确了落实专班工作部署的五大重点任务:强化“技术接地”,聚焦自治区粮食生产重大部署和产业科技需求联合攻关;强化“成果落地”,聚焦地方技术需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人才下沉”,组织专业技术力量下乡指导;开展“专项服务”,深入开展科技先锋队科技支撑粮食安全专项行动;强化“造血功能”,加强分院、试验站建设,持续推进“区—市—县”三级科技创新协同体系建设。广西农业科学院进一步明确了对接河池市的主要任务及职责分工,将贯彻落实专班工作部署进一步细化,责任到人。
2020年6月至12月,广西农业科学院深入实施科技先锋队助力脱贫攻坚强农富民专项行动,为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粮食产业的影响提供技术支持。
2021年2月,广西农业科学院启动实施科技先锋队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为全区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
7月28日,广西农业科学院召开落实自治区粮食生产和生猪生产工作专班任务部署专题扩大会议,系统总结贯彻落实专班工作取得的成效,全面部署落实专班工作重大举措;
8月4日,广西农业科学院在河池市召开落实自治区粮食生产专班工作部署现场会,深度对接河池市粮食产业技术需求,进一步研究科技支撑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统筹推进粮食生产专班工作;
8月4日至6日,广西农业科学院组织近20名专家到都安、南丹、天峨、大化开展粮食生产调研,并送智送技下乡;
8月31日,广西农业科学院组织遴选出落实自治区粮食生产专班工作部署重点推进事项,明确实施地点、规模及预期效果,责任到人,挂牌督办;
一系列精准的策划、密集的活动、接地气的扶持,粮食生产专班工作按下了“快进键”。
2 好品种成为农民增收生力军
播下好种,才能收获好粮。广西农业科学院基于这一精准研判,聚焦粮食产业发展,选育高产、优质、广适粮食新品种,大力推广特色品种,让好品种在河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拉棠村村民谭艳湾介绍说,原先种的玉米不耐旱不耐涝,产量低,农民都不愿意种。现在改种广西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桂单系列”新品种后,只需常规管护,就能轻松提高亩产。以前一年只种春季玉米,现在种春秋两季,每亩一年可增收200元。
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所所长时成俏介绍,“桂单系列”玉米是专门针对土地瘠薄、春秋干旱、台风易引发涝害等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而引进筛选的品种。这两年来,玉米专家一直在都安、大化、东兰等地开展玉米新品种示范,共引进30多个玉米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因为“桂单系列”玉米抗病、抗旱性强且高产,在当地备受欢迎,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同时,专家还因地制宜开展“粮改饲”青贮玉米品种选育工作,在东兰县建立粮饲通用玉米种植示范及新品种筛选基地1个。
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一路欢歌,水稻的改良工作也风生水起。广西农业科学院全力支持东兰等地特色水稻产业发展,联合筛选出3个本地墨米优良品种,确定1个主推东兰墨米品种,在宜州、东兰、凤山等地建立水稻高产示范片6个,累计示范面积1100亩,主推万太优3158、河西丰占等新品种。
除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新品种也让天峨县不少荒地变成增收田。广西农业科学院经作所贴近市场和农户需求,选育的红薯新品种桂经薯8号、10号、11号,一亩地能种出两亩的收成,单薯个头大,卖相好,产量高,亩产量达2000公斤,每亩收益6000元。
旱藕促农增收的喜人场景两年来在天峨县贫瘠的土地上持续上演。桂兴芋3号、南藕1号亩产4—6吨,地头收购价每公斤1—1.6元,当地农户纷纷扩大种植面积。
粮食生产专班启动以来,新品种为地方特色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2020年,广西农业科学院通过国家审定的玉米品种2个、水稻品种4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水稻品种10个、木薯品种2个;通过自治区审定玉米品种32个、水稻品种27个;登记了甘薯新品种7个、马铃薯新品种4个,“优异糯玉米种质创新及桂甜糯525等多样化品种的创制与应用”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农业科学院进一步强化与河池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展院地、院县、院企合作,河糯618、河玉118等5个玉米品种,春两优61、河丰稻445等2个水稻品种是同河池农科所共同选育的。此外,强化对东兰墨米试验站等展示平台的支持,先后与河池等地的多家农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拓宽了成果转化渠道,加强了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适宜间套种的大豆品种、优异特色水稻新品种的示范和推广力度。通过科企合作,大批量“桂”字系列农作物新品种继续领跑地方市场。
3 好技术成为增收“聚宝盆”
“良种+良法”,是粮食增产增收的关键。广西农业科学院立足优势主打技术牌,把更多的科研立项瞄准地区特色产业开发,积极在河池实施条件成熟的新技术。
玉米怎么种才省肥省时省力?配合新品种,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所的专家推出“组合拳”,研发并推广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免耕技术(结合重施“有机肥+攻苞肥”)、缓释肥一次性深施技术、秸秆还田、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技术,提高了玉米产量。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重大外来入侵害虫,主要“祸害”玉米,广西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专家对症下药,把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现场会选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召开,加速最新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就地转化。
“农民就认广西农科院的牌子,这两年组织的玉米栽培新技术培训班,农民积极参加,每次都爆满。”都安瑶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研究员唐艾金说。
水稻专家因地制宜,研发出一批轻简、高效的栽培技术。例如水稻精量机直播畦作栽培技术及装备,改变了传统水稻播种的人工作业方式,可以一次性完成开沟、起畦、蹚平、播种、踏谷等多道工序,每亩节约成本250元以上,适合种粮大户、撂荒地复垦、旱改水项目。
广西农业科学院资环所开展了富硒农产品开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开展水稻、玉米、旱藕等特色作物品种对硒素吸收积累调控机制研究及富硒水稻、富硒玉米与富硒旱藕标准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开发各类富硒旱藕加工产品,推广旱藕产业高值化发展。在南丹等地示范推广了3种农用地安全利用技术措施,得出4套适合当地应用的技术模式。
粮食生产专班启动以来,依托科技优势,广西农业科学院先后派出科技特派员、科技先锋队队员1000余人(次),帮助河池发展优质稻、玉米、薯类等特色产业,强化技术模式集成示范,以粮食产业推动牛、羊等产业发展,推动河池等地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绿色提质增效。
据悉,一年来,广西农业科学院自主选育的水稻、玉米、红薯、旱藕、大豆等粮食品种高产、优质、广适,深受百姓欢迎,惠及千家万户,研发的轻简、高效、绿色配套新技术引领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农业科学院在河池产业主产区累计建立36个粮食产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41个、新技术23项,示范面积近10万亩,辐射带动100多万亩,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
广西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邓国富表示,“粮食安全,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关键在科技,必须要向科技要粮。作为广西农业科技的主力军,将进一步聚焦粮食生产的科技需求,破解粮食种子“卡脖子”问题,研发更多的优质粮食新品种、先进配套栽培技术、植保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等,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农民种粮效益和积极性,科技支撑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全区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农科贡献。
原文链接:http://gxrb.gxrb.com.cn/html/2021-09/08/content_1792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