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研究团队选育的高产优质食用木薯新品种。
李新雄 覃夏燕 伍叶娟 黄翠萍 文/图
“油料家族”频频添“丁”,花生、大豆新品种成为农户增收生力军;“薯类名媛”备受青睐,木薯、甘薯、淮山新品种成为百姓餐桌“新宠”;“麻类新成员”风头正劲畅销区内外……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经作所”)立足“特”字做文章,2018年以来,共选育花生、大豆、薯类、麻类新品种22个,获得专利121件,新品种新技术辐射推广200多万亩,总产值80多亿元。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经济作物品种,为我区地方经济作物提质增效提供了科技支撑。
油料、薯类、麻类等经济作物在保障老百姓日常生活及国家和地方粮油安全、经济社会发展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作为常规作物,其社会公益性明显,种业公司参与少,在种植规模和市场推广上局限性突出。据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三级研究员严华兵介绍,为了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和乡村振兴,经作所砥砺奋进、克难攻坚,大力推动广西油料、薯类、麻类及其他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发展,书写了经济作物区域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1 创新品种选育 油料产业大放异彩
广西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油菜和芝麻等,是老百姓最主要的食用植物油和蛋白来源,从种植到加工有相当大的产业发展基础,花生油坊和传统豆制品加工厂遍布全区。多年来,经作所围绕广西油料作物产业发展及消费需求,扎实开展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为保障国家和地区粮油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经作所育成的桂花系列花生品种是广西地方主栽品种,市场占有率70%以上;大豆研究团队的智慧结晶——“桂春豆”“桂春”“桂夏豆”“桂夏”等系列大豆新品种,是广西自主选育的优良大豆品种,目前正在大力推广应用。
“种了十几年的花生第一次有这样的好事,真没想到种‘桂花黑1号’新品种每亩收入有4000多元。”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广良村贫困户梁承渊对“桂花黑1号”的增收效果很满意。与梁承渊一样享受“桂花黑1号”福泽的还有当地的许多农户。
经作所副所长、花生专家韩柱强告诉笔者,课题组贴近市场需求和群众需求,主打科技创新牌,先后育成了天然富硒黑衣鲜食花生“桂花黑1号”、红衣花生“桂花红198”、高油酸花生“桂花37”等特色花生新品种。其中,“桂花37”油酸含量极高(82.9%)且稳定,榨出的花生油堪比“橄榄油”。种衣为紫黑色的“桂花黑1号”品质不俗,硒含量0.15mg/kg,果型中等、均匀,是当前市场上稀有、优质的保健食品。3年来,光是邕宁区蒲庙镇就有300多户贫困户因为种植“桂花黑1号”拔掉了穷根。其他300多户农户实现收入翻番。
广西本地种植大豆没有成本和规模种植优势。近年来,经作所大豆专家们结合地方生产实际,围绕豆腐、腐竹、腐乳、豆豉等传统产业大作文章。以黑豆为例,针对贺州市黄姚古镇黄姚豆豉产业90%以上的黑豆都来自北方的这一情况,专家们主动与贺州市杨晋记豆豉股份有限公司对接,有的放矢,开展黄姚黑豆栽培、提纯复壮和品种改良工作,建立了黑大豆示范基地500多亩,目前黑大豆亩产量达100多公斤,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优质黑豆原料短缺的问题,又带动了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地方农民收入,对扶贫脱贫起到积极作用。
2 立足特色资源 薯类产业生机勃勃
“原来种植本地土品种甘薯,农民每亩收入才200多元,2016年改种农科院经作所的新品种‘桂经薯’2号、8号后,每亩收入3000元。”全州县农货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裕对“桂经薯”赞不绝口。
这是经作所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富裕富足的一个生动缩影。
据严华兵介绍,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下,该所2020年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对全区薯类、油料作物产业进行了全面调研。调研发现,广西薯类作物不仅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有相当大的产业发展基础,薯类作物种植面积合计达800万亩以上。为此,经作所精准施策,在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等项目大力支持下,开展了木薯、马铃薯、甘薯、淮山、粉葛等薯类作物新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利用等方面的研究,选育了一批有广西地方特色的薯类作物新品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木薯种植面积、鲜薯产量及木薯淀粉产量均稳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木薯的最大产区。但是近年来,与柑橘等水果相比,木薯种植的经济效益偏低,农民的种植意愿下降,广西木薯种植面积总体呈现下滑的趋势。如何促进木薯产业的提质增效?经作所木薯育种创新团队群策群力,瞄准木薯食用化发力。2012年以来,木薯团队先后从国内外收集引进60多份特色食用木薯资源,从广西各地收集地方面包木薯资源158份,通过生物技术育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等技术手段创制2000多份木薯新材料,并从中选育出各类特色食用木薯新品种10多个,开发了木薯羹、木薯汁、木薯薯片、木薯菜肴等系列木薯加工产品。其中,自主选育的食用木薯新品种还与木薯羹企业合作,与崇左市龙州县珍龙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成果转化协议。
经作所育成的“桂经薯”系列甘薯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高花青素型紫心甘薯品种“桂经薯8号”,鲜薯花青素含量高达78mg/100g,目前已成为区内主栽紫薯品种之一。全州县农货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全州县安和镇烟竹科村种植了近千亩“桂经薯8号”特色紫甘薯和“桂经薯2号”高淀粉型甘薯品种,该公司每年加工甘薯粉条40吨,通过销售鲜薯和粉条年产值约120万元,带动70多户农户发展甘薯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利用冬闲田种植马铃薯是广西的一大亮点特色。针对马铃薯既不抗霜冻,又无低温驯化能力,但我国各产区均存在严重的霜冻威胁及早熟品种不抗晚疫病等问题,多年来,经作所马铃薯团队坚持开展耐寒抗霜冻材料创制、驯化抗寒功能的机制解析,率先育成聚合耐寒、抗霜冻、早熟、高产等特性优异新品种3个,选育出抗霜冻、抗晚疫病、早熟、高产优质马铃薯新品种“桂农薯1号”,解决了长期制约冬种马铃薯产业稳定发展的品种障碍。截至目前,“桂农薯1号”马铃薯成为广西主推品种之一。10年来,国内外推广种植203.9万亩,为粮食安全和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桂彩薯1号”是目前通过审定的花青素含量最高的马铃薯品种,鲜薯花青素含量高达178mg/100g。
淮山药是药食兼用的特色经济作物,市场前景好。经作所于2001年组建淮山研究团队,开展淮山品种选育和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交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单,共育成桂淮系列淮山新品种13个,如加工型品种“桂淮2号”,早熟菜用型品种“桂淮5号”“桂淮6号”,中早熟品种“桂淮7号”、糯性品种“桂淮10号”、中短型品种“桂淮14号”、紫肉品种“桂淮15号”等。其中“桂淮2号”“桂淮5号”“桂淮6号”“桂淮7号”的身影遍布广西及华南地区。研究团队还发明了淮山纵带定向栽培技术、冬种夏收栽培技术、林下生态栽培技术、袋料栽培技术。值得一提的是,“冬种夏收”模式属全国首创。“淮山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及高效栽培技术综合研究与应用”2014年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3 着眼科技前沿 麻类产业脱颖而出
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纤维作物,拥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在古代的衣食住行中,麻在解决人民“衣”的问题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麻纤维材料逐步被化纤取代,麻类研究也随之进入低谷。经作所着眼科技前沿,开辟麻类研究新方向,研发出富硒、高钙、富含多酚多糖的保健型菜用黄麻——“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实现了黄麻从纤用向食用的转变,而且成功跻身四川地区火锅蔬菜菜品榜,多家蔬菜公司进行工厂化种植。
火麻(工业大麻)是我国古老的特色经济作物,具有纤用、籽用和药用价值。随着火麻CBD(大麻二酚,价格高于黄金)药理作用的进一步明晰,经作所的麻类研究团队以科技创新模式,创建了巴马火麻山脚平地种植模式和夏秋种模式,研发了火麻雌雄性别鉴定技术和雾培快繁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巴马火麻籽的产量和花叶产量,为CBD的提取奠定了基础。
4 挖掘优势资源 小作物产业崭露头角
除了开展油料、薯类、麻类等作物新品种选育外,经作所结合广西独特的气候和优势资源,近年来推动小作物产业崭露头角。
玫瑰茄是中草药,也是华南地区药食两用的热带经济作物。经作所的研究团队抓住玫瑰茄只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地域优势,深度挖掘,创制了提取专用型、观赏专用型、鲜食专用型等多个不同用途的色素玫瑰茄新品种,制定了玫瑰茄“一年两熟”和“一年两收”栽培技术。为了让科技成果落地成金,研究团队与玫瑰茄果酒企业和玫瑰茄蜜饯企业紧密合作,促进玫瑰茄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经作所还根据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锁定粉葛、铁皮石斛等中药材小作物产业持续开展科技攻关,为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民族民间药食两用植物资源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原文链接:http://gxrb.gxrb.com.cn/html/2021-01/14/content_1743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