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一个冬瓜从“品种”变成“商品”的背后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12-09-14 16:14:50
  • 浏览(5989)
  • 收藏
浏览字号:

第21届广西科技活动周闭幕,我区科研成果逐渐补上市场推广“短板”

         南国早报   2012-01-12          ■ 本报记者 佘鸿雁 

         本报记者 佘鸿雁

   “身高”大概30多厘米,体重也只有“前辈”的1/3,“黑仙子”与大冬瓜的块头相比,实在太不起眼。这个“小个子”,却是“菜篮子”里的一匹黑马——去年12月,在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上海展销会上被家乐福看中,获得150万公斤的大订单。在刚于1月11日闭幕的第21届广西科技活动周上,也有区内5家专业农业合作社和多名种植大户前来洽谈合作意向。

   “黑仙子”的成功,体现着我区农业科研正在逐步加强“产学研”结合。

   “菜篮子”里的黑马

   “黑仙子”身世显赫:它是广西第一个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广西大学这个实验室的“试管牛”和“超级稻”技术在全国都领先。实验室有团队专门研究冬瓜,10多年来培育了“绿仙子”、“甜仙子”等一大批新概念冬瓜,“黑仙子”就是2011年最新研发的品种。

   “现在都是三口之家的小家庭,这样的小冬瓜两三餐就能吃完,新鲜。”广西大学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懒人也能种”的小冬瓜:不易得病,极少需要施农药;不用搭架,像种西瓜一样卧地栽种;能保存半年,极易运输储存。

   另一个重要的意义是,“黑仙子”可以解决农产品丰产却导致“价贱伤农”的难题——它小的时候脆嫩可口当节瓜吃,能先上市卖一个好价钱;待到常规大冬瓜大量上市、价格走低时,它可以先储存起来,留着以后卖。

   “黑仙子”的发展还代表了一条典型的“产学研结合”之路:实验室研发出来后,立即与南宁市江南区一农业合作社合作,在去年12月底举行的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上海展销会上一炮打响,获得家乐福的150万公斤的大订单。

   “科技人员研发出来叫品种,合作社种出来叫产品,最后再经由超市走向市场变成商品。加大三方合作力度和效率,直大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广西大学科技处的有关负责人表示。

   本地花生油酝酿进入市场

   广西农科院的展台上,一排4种不同颜色的“桂花系列”展示着我区在花生上的科研成就:“桂花黑2号”,皮黑“心不黑”,营养价值特别高;“桂花红2号”有“三高”——高油酸(适合榨油)、高蛋白、高钙;“桂花1026”是广西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花生品种;“桂花771”最适合与木薯、甘蔗套种,收益往往超过“主业”。

   然而,尽管技术领先,现在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花生油市场却少见“本地血统”。“我区花生产业发展的问题是鲜有加工企业,大多是小作坊式或是自用,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更没有龙头企业。”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唐荣华告诉记者,“其实,广西发展花生产业非常有优势,不仅有品种的优势,还能与甘蔗、木薯等套种,目前种植面积也达300多万亩。”

   瞄准其中的发展空间,广西农科院已经开始与企业合作,加大花生品种的研制、种植以及加工。据了解,“用广西纯正的本地花生榨出的纯正花生油”已经生产、推广、销售,但量还不大。

   科研与推广要“两条腿走路”

   一名科研工作者表示,一直以来,农业技术应用方面都用国外品种多——这并非“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是即使科研能力再强,如果推广方面偏弱,等于“少了一条腿”。

   我区很多优秀品种不缺科研实力,但缺推广力度。意识到“推广”这条腿的重要性,我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始行动。去年6月,广西玉米研究所和一家种业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样成果应用步子可以快一点,面可以广一点”。去年11月,广西大学与广西亚航公司南宁实验示范站合作成立“自治区农业良种培育中心”。

   广西农科院院长李杨瑞告诉记者,目前农科院在全区成规模的示范基地就有100多个;甘蔗产业已经形成联盟,有20个企业加入。

   广西大学副校长陈保善说,高校拥有科研平台,企业有资金和市场优势,产学研加强合作,是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发展的趋势,能极大提高我区在农业科研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广西科技活动周已经成为展示我区科技实力的盛会。自治区科技厅成果处的有关负责人表示,本届活动周的亮点之一就是在促进成果转化上,注重推进高校院所与企业、地方政府的对接、合作。今年科技活动周53个签约项目中,就有近五成左右的合作者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高校、院所越来越主动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