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文锋 本报通讯员 邓立国
老杨可真出名了。
自打去年买了那辆纯白色的“雪佛莱”轿车,他就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
老杨名叫杨吉南,是金光农场青年分场的甘蔗种植专业户,今年57岁。说起他的种蔗史,老杨向记者伸出仨指头:“种了30年呢。”
问起新买的那辆价值15万元的“雪佛莱”,老杨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去年种蔗赚了些钱,眼下孩子也都工作了,不用我再操心,就买了这辆轿车,开上它出远门就方便了。”老杨眯着眼,跟记者打起了哈哈。
这几年,杨吉南种甘蔗可真是发了财,仅去年一年就纯赚38万元,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上世纪80年代初,老杨开始种甘蔗,“当时规模小,甘蔗产量也低,不成气候。”老杨道,“最早的品种是‘桂糖11号’,自己承包农场10亩地,全都拿来种了甘蔗,那时亩产量不到两吨,除去肥料、农药各种成本,好年景满打满算只能存千把元钱。”
“千把元钱也不算少啊!”记者盘算着。
“就是太辛苦,耕地、施肥、除草所有活都是自己一个人干。”老杨打开了话匣子,“再说,凡事都有风险成本,就拿种甘蔗来说,如遇干旱,一年下来等于是白干。”
但是,老杨这人是个直性子,凡是认准了的事儿,就非要干出个名堂来。
种蔗这么多年,老杨也种出了门道:“抛开天气影响不说,甘蔗产量主要受限于甘蔗品种,以往产量低不说,病虫害也厉害,后来很多人干脆改种水果去了。”
老杨却坚持种甘蔗。后来,金光农场推广种植从台湾引进的“新台糖22号”新品种,产量有所提高,这让老杨又有了干劲。
但种植数年后,“新台糖22号”的优良性状开始退化,产量也逐渐下降,且该品种甘蔗抗病耐寒性较差。2008年那场冰冻雨雪灾害就让老杨至今心有余悸,种植的台糖系列甘蔗几乎“全军覆没”,让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惨痛教训。
2009年,广西农科院选育的“桂糖”系列甘蔗由于发芽率高、抗冻耐旱能力强等优良性状明显,开始在金光农场示范种植。老杨一狠心,当年承包下150亩地,并拿出50亩种“桂糖21号”,拿出60亩种“桂糖97/69”。
“就算是做个试验吧,任何事总得有人先去尝试。”老杨跟甘蔗较上劲儿。
与此同时,他还改进了甘蔗种植方法,在农场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配套采用大马力拖拉机深耕深松、地膜覆盖、蔗叶还田等新技术,通过连片种植和机械化作业,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
据金光农场场长陈强介绍,“桂糖21号”作为广西农科院精心选育的品种,平均亩产要比“台糖”系列增加一吨,而且该品种甘蔗不仅能在旱地和山坡上种植,其含糖量也高达14%,远高于其他品种。
2010年,老杨将“桂糖21号”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而在2010/2011榨季,“桂糖”系列甘蔗平均亩产竟高达7吨多,这让老杨自己都感到惊诧,“种了大半辈子蔗,这么高的产量想都没敢想过。”
就此,老杨跟记者算了一笔账:甘蔗收购价是500元/吨,除去每亩地1000多元的人工成本和肥料成本,一亩甘蔗纯赚就达2600多元。“所以说,150亩地一年赚38万元不是吹的吧。”老杨乐得有些合不拢嘴。
谈起2011/2012榨季的收成,老杨也信心满满,去年由于天气原因,“桂糖”系列平均亩产量降到5.5吨,但仍高于全区平均4吨的水平,老杨预计今年收入达20万元不成问题。
但是老杨也有发愁的事儿。明年他与农场3年田地承包期就到了,以目前的势头,他还想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最担心自己承包的150亩田地到期后能否再延长期限。
陈场长的一席话让老杨吃下了“定心丸”:“你这样的甘蔗种植大户,有经验、有能力,还带动了农场其他农民种植甘蔗,不承包给你还能承包给谁!”
老杨乐了,开着擦得铮亮的“雪佛莱”,他已经盘算起后年的收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