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头版):蔗博士李杨瑞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12-09-14 17:03:13
  • 浏览(4844)
  • 收藏
浏览字号:

广西日报   2012-03-11          ■ 本报记者 董文锋 本报实习生 赵安杰  

   初见李杨瑞,是在金光农场甘蔗示范田里,当时他正不厌其烦地为蔗农们讲解地膜覆盖的技术要领。

   媒体称李杨瑞为中国甘蔗科研领路人,他自己却始终淡然视之。

   担任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的10多年里,李杨瑞仍保持着一贯的朴实与严谨,对甘蔗研究领域的探索与尝试,也从未停止。

   首位甘蔗博士

   作为恢复高考后我国首批甘蔗专业本科毕业生,从广西农学院(现广西大学)毕业后,李杨瑞选择继续深造。198712月,他在福建农学院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从事甘蔗研究的博士。毕业后,他便回到广西农学院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两度赴美进修,李杨瑞在科学的殿堂苦苦求索,学习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学成归来,他又一次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家乡甘蔗科研事业当中,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为提高广西糖业的竞争力,李杨瑞针对广西蔗田土壤薄瘠和肥料不足的特点,引进外国固氮甘蔗新品种,并主持了不同甘蔗品种固氮特性的研究,使甘蔗生物固氮技术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了可能。

   他在甘蔗遗传育种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甘蔗固氮、化学调控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研究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基础研究方面,李杨瑞对不同甘蔗基因型生理生化性状与产量和糖分等经济性状的关系研究,以及富镧稀土对甘蔗的效应研究等的创新成果,填补了国际空白。

   一路走来,李杨瑞收获了无数荣誉和奖励: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其突出贡献也让他收获了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全国先进工作者(劳模)等荣誉。

   破解世界难题

   蔗糖产业一直是广西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自1992年以来,广西的甘蔗种植面积和产糖量一直居全国首位。但是,甘蔗也像人一样,会衰老、退化,所以要不断地培育甘蔗新品种,去替换老的品种。

   但培育优良品种又谈何容易。

   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研人员要有极强的耐心。李杨瑞介绍,培育优良甘蔗新品种主要是杂交育种,而获得创新性种质则主要通过野生资源的利用和挖掘、分子生物学克隆甘蔗基因和世界范围内搜集种质资源等3种途径。在野生资源的利用和挖掘研究方面,李杨瑞慧眼识珠,在糖厂制糖时排出的糖蜜废液上大做文章,将其变为宝,用于甘蔗的种植,一举破解了糖蜜酒精废液难处理这一世界性难题,让国外同行刮目相看。

   他告诉记者,过去经由氧化塘处理的糖蜜废液往往臭气熏天,污染环境。一直以来,如何处理这些排出的废液都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李杨瑞大胆地向这个世界难题发起挑战。

   他带领研究团队,先对这些废液的成分进行分析,证明了糖蜜废液的无毒性,具备加以利用的条件。之后,从糖蜜酒精发酵液的特点出发,先把糖蜜进行稀释。再定量放回田里,供给甘蔗养分和水分,再加上地膜覆盖,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糖蜜酒精发酵液应用技术体系。李杨瑞尽量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自己的这一研究成果。

   在对糖蜜进行稀释当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糖厂制糖洗涤所产生的废水,从而使糖厂零排放,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厂对环境的污染。

   这项看似简单的糖厂酒精发酵液利用技术,彻底解决了酒精厂废液污染环境的问题,还实现了变为宝,解决了种蔗的肥料问题,大大提高了甘蔗产量。

   李杨瑞这一成果得到国外专家的高度评价:甘蔗地定量使用酒精废液的技术体系,对消除环境污染,提高甘蔗产量,减少化肥施用,降低甘蔗成本,实现甘蔗糖业循环经济都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广泛推广。

   同时,在李杨瑞的主持下,国际糖业科技协会在中国、埃及和印度还成功举办了四届大型国际糖业科技研讨会和多次专题研讨会,共同探讨国际糖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为发展中国家的糖业发展作出了贡献,提高了我国甘蔗糖业的国际地位。

   正是由于在甘蔗研究和国际水平的甘蔗学术交流方面的杰出贡献,李杨瑞先后获得多次国际奖励,国际糖业研究促进协会先后授予他会士终身成就奖的殊荣,为祖国赢得了光彩。

   科技兴农挑大梁

   1998年,李杨瑞担任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

   作为广西农业科研的中心,广西农科院承担着为广西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任务。然而,当时的农科院,软硬件设施都非常落后,很多大学毕业生甚至不愿来此工作,整个农科院的科研人员不多,科技创新能力较差。

   肩上的担子不轻。李杨瑞坦言。

   围绕科研立院的思路,他大力改善农科院科研条件,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入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着力提升全院的科研实力。

   在李杨瑞的主持下,广西农科院建成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及现代农业高新示范园区——“广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2002年,经当时的人事部批准,在农科院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年来,国家糖料作物改良中心广西甘蔗品种分中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宁分中心、国家木薯改良中心广西分中心等也相继落户广西农科院。

   2006年,广西农科院与中国农科院成功合作共建中国农科院甘蔗研究中心,征购1600多亩土地并启动了新科研基地,进一步改善了该院科研条件,为农科科研人才从事高水平的自主创新性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人才建设方面,作为院长的李杨瑞坚持既来之,则安之的人才建设思路,大量引进高层次人才,给来农科院工作的博士提供10万元的住房补贴、3万元的安家费、3万元的科研启动资金、10万元的科研补贴。为鼓励科研,广西农科院还设立了科技人员岗位津贴,给所有研究员和拥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进行科研补助。

   10多年来,李杨瑞培养和引进了大批高级专业科技人员,全院博士、硕士从1998年的20多人增加到现在近400人,研究员等高级研究人员也增长了5倍,且实现了年轻化,人才机构和学科建设更趋合理,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在李杨瑞的带领下,广西农科院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如今,该院在各地建立了100多个试验研究基地和示范推广基地,广西生产上使用的农作物新品种50%以上都来自广西农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