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种质创新育成品牌“中国制造”享誉国际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12-09-14 17:44:25
  • 浏览(4644)
  • 收藏
浏览字号:

/刘荣 李伟工

        随着品牌意识的出现,无论是购买服装、家电还是生活用品,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注重品牌,如今就连蔬菜也打起了品牌战略。浙江的西红柿、湖南的辣椒、新疆的哈密瓜……放眼全国,似乎各地都有自己蔬菜瓜果领域的抢眼产品。而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得天独厚的广西,多年来在蔬菜新品种培育和推广方面却一直拿不出响当当的品牌。上世纪90年代以前,苦瓜因肉薄、个小、味苦等原因,消费群体仅限于两广、海南、香港等地,很难让大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北方消费者接受。90年代初,广西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专家们将目光瞄向了稍显冷清的苦瓜市场,开始深入研究全国蔬菜专家都很少涉足的苦瓜领域,没想到竟成功打造了广西蔬菜品牌。

        勤探索 苦瓜新品创丰收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经过专家们的深入调研发现,同为一种蔬菜,各地消费者对色泽、口感的喜好也有着细微的差异。广西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黄如葵告诉记者,同样是苦瓜,各地消费者就表现出了大不相同的喜好,如北方人喜欢色泽偏淡绿色的苦瓜,南方人则喜欢翠绿色的品种;欧美人喜欢将苦瓜榨汁饮用,喜欢水分多的品种;而日韩消费者喜欢将苦瓜制成冻干粉,做成胶囊食用,色泽偏爱深绿;如果要将苦瓜深加工成苦瓜粉、苦瓜茶,则需要苦瓜水分较少且含有丰富的“植物胰岛素”—苦瓜多肽。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培育出市场和消费者都能接受和喜爱的苦瓜呢?

         1990年代初,甫从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毕业的黄如葵同研究所的专家一起,开始了整整10年的探索。10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收集了几乎所有类型的苦瓜资源,甚至还多次远赴菲律宾、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收集苦瓜资源,最终建成了类型多样的苦瓜种质资源圃,其中的品种有的小如乒乓球,有的长达40厘米,还有墨绿色、白色等多种颜色。同时,科研人员投入几年的心血选育出了个大、油绿、肉厚、微苦的“大肉”苦瓜系列,成为蔬菜领域杀出的一匹黑马,从此让苦瓜变“甜瓜”。

        “大肉”苦瓜系列不仅成功博得广西等中国最南方消费者的喜爱,还远销上海、河南、黑龙江等地,成为广西首个在区外大面积推广的蔬菜品种。据统计,目前该系列品种已在全国推广种植100万亩,创新增效8亿多元;同时还在菲律宾、越南等国家试种和推广3万多亩。此后,为了满足市场对苦瓜的不同需求,黄如葵又率领科研团队通过对苦瓜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经多代分离、纯化、鉴定,筛选出早熟、耐冷凉、抗逆性强的优良株系,并通过杂交配组选育出高产、优质的桂农科系列苦瓜新品种。

       “大肉”苦瓜系列的成功,让科研人员意识到,广西想要打响自己的蔬菜品牌,出路就在于立足市场需求、突出区域特色。从1990年开始,广西蔬菜研究所先后选育出苦瓜、厚皮甜瓜、无籽西瓜、冬瓜、有棱丝瓜、耐热番茄、辣椒等蔬菜优良新品种63个,在大幅度提高蔬菜产量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并实现番茄、辣椒、黄瓜等部分喜温蔬菜周年生产,四季供应,填补了北方市场生产不足的空档。

       “大肉”苦瓜系列走俏市场也引起了不法商贩的垂涎,导致各地出现了倒卖冒牌种子的“李鬼”,为了能够买到货真价实的优良种苗,河南一些农民甚至专门选派代表,不远千里乘飞机到广西蔬菜研究所购买种苗。近几年,随着“大肉”苦瓜家族的新成员“大肉二号”、“大肉三号”、桂农科一号和桂农科二号等优良品种的相继问世,种苗销售点也逐渐遍布全国各地,北至漠河,南至海南,在保证品种质量的同时也打击了不法商贩。

        新品种的苦瓜让广西农民的荷包一天天鼓起来,“苦瓜楼”、“苦瓜村”成了广西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而大棚技术的应用,更是为当地苦瓜种植业提供了增产创收的有力保障。

        办基地 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为了能够保证优良品种市场供应,黄如葵主动请缨主持良种繁制基地的开拓和建设工作。从1995年到1999年,从选址租地、规划设计到请劳动力开工建设基地,再到采购生产资料开始生产……黄如葵和团队成员一起,起早贪黑,逐步摸索着前进。艰辛的付出,收获的是面积600多亩、排灌设备完善、生产管理标准化的3个良种繁制基地。基地目前每年繁育苦瓜及其他蔬菜良种5000多公斤,为蔬菜所的优良新品种推广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他们打响国内品牌的同时,更是积极走出国门在国外创办基地,将科研成果推广到了国外。专家们10年精心选育的系列苦瓜品种在为广西带来5亿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中国培育的蔬菜品牌走向了世界。

        黄如葵介绍说,由于越南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与我国相似,早在1998年,广西农业科学院就提出了在越南建立“中国农业科学综合示范基地”的设想。两年后该提议获科技部立项实施。据悉,目前蔬菜研究所已在越南河内农业大学建立了面积达1.2公顷的示范基地,连续5年试种我国瓜菜累计达35个品种组合,在积极开展各种技术培训的同时,成功举办了40期农业技术培训班,培训越南农业相关人员达3000多人次。通过基地的试种示范、推广和宣传,不仅对越南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促进了我国农业新产品、新品种在越南的贸易,真正实现了“互利双赢”的结果。

        黄如葵称:“不仅如此,我们研究所还在菲律宾建立一个了7.4公顷的现代化蔬菜农场,该农场以现代农业技术为依托,以无公害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主导,集旅游观光和蔬菜生产为一体,实现了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统一’,不仅有效改善当地蔬菜供应紧缺的状况,还大大增加了当地农户的就业机会。”

        目前,蔬菜研究所的合作范围也已扩大到欧洲、非洲等国家,现已同荷兰就特菜开发及蔬菜种子科技领域展开了合作;与非洲的布隆迪联合建立了现代蔬菜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共同开展蔬菜生产关键技术合作研究;而加拿大的专家也表示,希望广西的苦瓜能够在加拿大的土地上开花结果。据称,广西农科院的苦瓜在国外的推广应用面积已达30万亩以上,为广西打造国际化蔬菜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黄如葵本人,在第一线的科研和生产实践中,深感自身知识的欠缺,开始积极寻求深造的机会。1999年,她获得了参加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在泰国举办的为期5个月的培训班的机会,接触到世界上先进的蔬菜研究及生产技术,并以此为契机,于2001年7月至2006年4月入学泰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在泰国期间,黄如葵主攻种子科学及技术的研究方向,并借助泰国作为国际良种生产中心的有利条件,抓住各种机会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种子界举办种子科技交流研讨。

        2008年,黄如葵入选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成为新技术委员会委员。这一步跨越使黄如葵与她钟爱的种子业同国际先进水平有了零距离的接触。

        重科技 农业发展新路标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保健品的需求也在增加,苦瓜的药用功效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角度。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和消费者对苦瓜的不同需求,把苦瓜产业做大做强,黄如葵作为苦瓜研究团队的学科带头人,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新收集的苦瓜种质开展评价、基因挖掘及创新利用研究,开展早熟多抗的鲜食型、加工专用型、功能性成分专用型苦瓜新品种的选育,包括苦瓜素加工专用型、苦瓜茶专用型、苦瓜酒专用型和其他用途的苦瓜品种,这些项目的展开使广西的苦瓜研究始终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也为进一步推动苦瓜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正如黄如葵所说:“科研只有面向市场,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成果只有应用,才能实现它的真正价值。”通过黄如葵介绍,我们了解到,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广西蔬菜研究所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协会+基地+农户”等创造性的方式,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到菜农们的田间地头。长期以来,研究所在广西各地、市、县建立了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将蔬菜培育所使用的各种新技术通过示范基地一一展示给农民,并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黄如葵还经常不定期地组织所里的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给菜农们讲授蔬菜栽培的关键技术,大大提高了菜农的种植水平。

        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是广西能够成功打造苦瓜品牌的重要依靠。“现在的科研是开放式的,和过去的‘闭门造车’大不相同。”黄如葵表示,科研人员每培育一个新品种,除了具备高产、优质、抗性强等基本条件外,还要进行市场调查,让农民试种。只有农民接受,消费者认可,市场受欢迎的品种才是好品种。同时,科研人员还承担起一些牵线搭桥的职责,对一些可深加工的蔬菜品种,为农民及企业牵线,这样农民就不愁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生产企业也不用担心原材料供应不上,对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利用科研成果优势,通过“公司+基地”的方式,研究所还与农业企业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开发农业科研成果,使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在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并把科研、种植、示范推广与发展农业专业户、扶持当地龙头企业结合起来,结合技术咨询与指导、培训、合作经营等服务方式,带动了广西一大批相关乡镇企业产业化发展。

       黄如葵,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西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站长、国际种子检验协会新技术委员会委员、广西农学会常务理事及广西园艺学会常务理事。1991年以来一直从事葫芦科蔬菜新品种选育、蔬菜栽培新技术研发及种子生理研究工作,在苦瓜抗逆种质资源创新、药用型苦瓜种质资源评价及利用、苦瓜遗传改良和育种、种子生理生化、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及南方设施园艺相关技术研究等方面有独到的成果。至今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省级研究项目26项;主持或参与育成蔬菜新品种34个,其中20个已通过品种审定;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2009年获“第十届广西青年科技奖”、入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曾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次,获“八桂先锋行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及奖励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