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 2012-10-08 本报记者 梁 莹 本报实习生 韦 亚 本报通讯员 莫 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进的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和动力,而科研基础条件则是保障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业科技的春天到来了!”今年年初,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科技的聚焦,让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欢欣鼓舞。广西农科院以实际举措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抓住机遇,推进科技创新。
1 直击关键
改善农业出路在科技
“‘桂两优2号’平均亩产750.44公斤!‘特优582’平均亩产755.72公斤!”7月3日,农业专家们对在玉林市陆川县珊罗镇珊罗村实施的“超级稻良种繁育与配套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进行了田间测产,并传来捷报。
在我区,广西杂交水稻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0%,但气候条件不利于优质米形成。杂交稻种植“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一直为广大农友困扰。基于此,广西农科院从广西超级稻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在广西的适宜区域,选择适宜的超级稻品种。自2011年以来,该院先后在南宁、玉林、百色、北海、桂林等地小规模示范种植均取得成功。而此次取得了亩产超过750公斤的高产目标,深受当地老百姓欢迎。
平均亩产超750公斤,是一项重大的突破。这意味着该院研究推广示范的早稻超级稻+晚稻超级稻+冬种的“双超”种植模式取得新突破,为在广西推广“双超”种植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7月3日,在合浦县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实验基地,广西农科院开展的花生旱地高效节本安全栽培技术、优良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项目通过田间验收。
“我们种的花生安全健康。”验收现场,一位正在进行机械化操作的农民说,这是他们觉得最轻松的花生种植采收,播种阶段采用花生播种机,种植期间不用防虫、不用防病、不用中耕,且进行机械化采收。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阮伟江说,该项目采用的是农科院研发的新品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了机械化栽培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手段,达到节本增产增效的目的。这对保障我区食用油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均有重要意义。
“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单产、提高产品质量才能达到增收。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出路。如何提高单产和品质?科技创新为之创造了可能。”广西农科院有关专家说。正是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该院加大了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同时努力争取南方蔬菜、西甜瓜等品种改良分中心、良种繁育基地等国家或自治区创新平台落户该院。根据农业科技创新需求,该院还大力促进包括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大厦、广西农科院综合实验大楼等科研核心区的筹建工作。
由于基础研究平台、技术研究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示范转化平台四类平台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今年,该院在甘蔗、水稻、玉米、花生、亚热带果树、名特蔬菜果瓜等主要农作物培育出一批突破性新品种。
2 服务三农
把论文写在八桂大地上
在广西,大家常说:一根甘蔗改变一个世界。
上个世纪的1980年,广西育种专家成功选育出了“桂糖11号”,促使广西蔗糖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让广西如今产糖量有了占全国总产量65%以上的骄人业绩。
30年后的今天,广西的蔗区老甘蔗老品种出现老化,不能适应新的种植环境,所以寻找新的当家品种成为不少甘蔗主产地主管部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到第五年,我们的宿根平均亩产还有5吨多,产量比当地主栽品种‘新台糖16号’每亩增产1-2吨。”在宜州市,该市糖业局局长陈欢星告诉记者,他们对广西农科院研究的甘蔗新品种——“桂糖29号”已经连续观察了5年,“桂糖29号”是宜州目前最看好的新品种之一。
现在,广西农科院的专家们每到一地,都给当地的干部群众指点迷津:新品种一定要“打擂台”,是驴是马拿到品比现场遛一遛;新品种繁殖时,一定要选择最好的生产条件,给种植户提供最优良的种源;甘蔗产区要选择3个以上的新品种,才能有效地防止蔗区大面积病虫害的发生。
“科研人员的办公室就在田垄间,科技创新的基础根植在土地上。”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技术源头供应的同时,广西农科院更加注重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该院今年在全区启动了“联百企,进千村,扶万户”行动,与全区100家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构建战略合作联盟,派出首批17支专家服务队,进驻1000个村屯开展科技下乡服务,真正把论文写在八桂大地,把成果送到农民家里。
同时,广西农科院通过实施“广西农业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县建设项目”、“科企成果转化项目”等各类项目,在35个市县区建立了粮食、甘蔗、木薯、香蕉和葡萄等产业核心科技示范基地42个。通过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开展集成技术推广、良种良法配套等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进村到户。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该院共与154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联盟,派出957批3886人次的专家下乡服务。
3 深化内功
农科创新再领航
“蔗甜米好香蕉香,葡萄两熟瓜果爽。”这是对广西农业科研成果的精彩形容。近年来,广西农业科研在甘蔗、香蕉、水稻、果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科研成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8月1日,广西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常规育种岗位科学家林贵美来到香蕉苗繁育大棚,查看蕉苗长势。这批蕉苗是自主繁育的“桂蕉6号”,这一香蕉新品种成果居国际研究领先水平。“我们研发的‘桂蕉6号’目前在全国已经推广了4.47亿株,产生经济效益达到1350多亿元。”林贵美说。
占据全国三分之二份额的广西蔗糖业,在甘蔗研究方面也居全国领先地位。广西农科院选育的桂糖系列新品种糖料蔗增产率达到15%-50%。而“糖蜜酒精发酵液用作甘蔗液肥的方法”,既解决了废糖蜜污染环境难题,又解决甘蔗的水肥问题,使广西蔗糖业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
广西还成功育成世界首个野生两性花毛葡萄新品种“野酿2号”,成为大石山区石漠化治理、农民致富的新品。而“葡萄一年两收配套技术”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随着我区与国内外各级农业科研、教学机构交流的愈加紧密,如何提升本院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广西农科院发展的重要命题。多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广西农科院的科学研究平台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该院共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建设和完善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使之成为首批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并成为该院博士后工作站、广西作物学科人才小高地、科技创新金源单位等依托单位。在这一平台上,科研人员可以进行分子品种资源学、功能基因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转化等技术的应用,为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