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科技施妙手 石山生金蛋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13-09-05 08:25:21
  • 浏览(4889)
  • 收藏
浏览字号:

广西日报   2013-09-03          ■ 本报记者 陈 江 本报通讯员 陆建勋

        石漠化,地球之癌、广西之痛。治理石漠荒山,既要荒山披绿,又要解决群众的生产出路。难题如何解决?突破口之一就是种植野生毛葡萄!

        8月27日,由广西农科院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政府在罗城共同召开的两性花毛葡萄成果转化推介会,向人们展示了两性花野生毛葡萄经过科技的妙手“施援”,在治理石漠化和带富农民增收中发挥的巨大效应。

        一

        车出罗城县城往西南11公里,就来到了50%都是石山面积的四把镇。触目所及,都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石山地貌。经过多年的封山育林,石山披上了绿装。

        在四把镇里乐村土敢屯韦美林承包的300多亩山头,我们看到了一番动人场景。这里整齐覆盖的,是一片片两性花野生毛葡萄,枝蔓攀延,绿意盎然。正值收获季节,工人们忙碌地采摘下果粒如玉米般大小、色泽如黑宝石般的一串串毛葡萄。收购的张老板来自来宾市,已经在这里呆两天了。收购价是每斤2.5元,转手到市场最多能赚8元钱。两性花毛葡萄是酿酒的好原料,除了酒厂喜欢,现在私人自酿也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大市场。张老板的目标就是这个市场的人群。

        韦美林经营这片山头10年了,一直种植毛葡萄。原先种的品种是“野酿1号”,2010年新种两性花毛葡萄“野酿2号”。今年,“野酿2号”开始挂果,产量明显高于1号。韦美林算了笔账,今年每亩至少能挣到3000元。

        四把镇人大主任罗书宁告诉记者,一棵野生毛葡萄生长的枝蔓和叶子,可以覆盖1亩地的荒山,不仅保持水土,而且种植毛葡萄一年可以见苗,三年就能挂果,此后年年有收获。第一年挂果产量平均能达每亩500公斤,第二年后可达每亩1000公斤以上。管理得好,无异于就是个绿色银行。如今,这里的石山已经成为农民眼中争抢的宝地,野生毛葡萄则成为该乡重要的特色农业产业,种植面积达1.67万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1/4。

        二

        罗城毛葡萄产业的做大,得益于科技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广西农科院、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广西农科院生物所就组织专家到罗城等桂西北山区开展野生毛葡萄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历经多年探索,科研人员成功选育出适宜南方石漠化山地、丘陵石山地人工栽培和仿生态栽培的野生毛葡萄品种“野酿1号”、“野酿2号”,并成功进行组培种苗的工厂化生产,完善了配套的栽培技术。

        1999年罗城开始示范推广,特别是2010年通过审定的“野酿2号”品种,是世界上首株两性花毛葡萄,可自花授粉,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生长期长等诸多优点,是石漠化、荒漠化、丘陵山地生态恢复重建的首选生态、经济树种。

        2000年,广西农科院与罗城县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毛葡萄科技成果核心示范基地,并一直给予科技成果、项目、技术、研究经费的支持。罗城历届县委、县政府也组织了专门的机构、专业的人员,专职开展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基地工作。毛葡萄种植还获得来自自治区科技厅、发改委、扶贫办、财政厅、环保厅、农科院等多个项目支持。2010年,罗城被自治区科技厅列为广西农业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县;自治区扶贫办列为十百千扶贫工程重点示范县;2011-2014年被列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实地恢复工程重点示范县。

        据副县长覃周民介绍,1999年-2013年,罗城累计种植毛葡萄6.7万亩,其中两性花毛葡萄3.6万亩,单性花毛葡萄3.1万亩。毛葡萄种植农户人均可从毛葡萄果品收入600-700元或者更多,占其全年总收入的30%以上甚至高到70-80%。“十二五”期间,该县规划把毛葡萄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列入重点建设产业,新增种植毛葡萄两性花品种6万亩,使毛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同时推动加工业的同步发展。

        通过大力发展毛葡萄产业,罗城获得了“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的称号;罗城毛葡萄酒业取得了国家质监总局给予的“中国野生毛葡萄酒原产地地理标识保护”注册,其系列产品开发获得了“首届澳门国际酒业博览会金奖”等国内外10多项奖项。如今,罗城周边的县份正在以罗城为中心形成毛葡萄种植和果品销售消化的集散网络,形成了优势的品牌效应。

        链接地址:http://gxrb.gxnews.com.cn/html/2013-09/03/content_870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