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西》2013年10月上半月号第19期
本刊记者 熊春艳
走进广西玉米研究所副所长时成俏的办公室,文件柜上几项草帽赫然进入记者视线,仔细再看,门背后还挂着几件沾着泥土的衣服。“要随时观察玉米生长情况,所以一天大部分时间在地里,在办公室的时间很少”时成俏说。
眼前这个脸膛黝黑貌似农民的中年男子为我区糯玉米品种的培育改良立下了汗马功劳,2013年我区玉米主导品种的桂糯518就是时成俏培育出来的。
广西是糯玉米的发源地之一,糯玉米品种相当丰富,但良种却很少,特别是适合本区土质气候的用作鲜食的良种几乎没有。
上世纪90年代末,时成俏经常到大化、都安等地出差,餐桌上摆的是本地煮熟的糯玉米。期间,不断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培育一种吃了不塞牙,咬起来不那么累的玉米品种。后来,时成俏参加来自全国各地的鲜食糯玉米田间种植展示及品尝鉴评会,广西本地育成的农家品种和来自北方的品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比,时成俏发现广西本地的农家品种糯性好,黏性足,抗病性好,但由于种质遗传基础狭窄,代代相传久后,出现整齐度较差、皮厚渣多、糯性退化和风味口感差、产量下降等问题;而外省引进的品种产量较高、皮薄、品感好,但糯性、香味却又逊于本地品种,且来到我区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容易“水土不服”,表现为抗病力差,稳定性较差。时成俏开始思考如何把本地品种的优点与北方品种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实现两者优势互补,培育出适合我区和华南地区气候特点的优质糯玉米新品种。
从2002年起,时成俏对糯玉米的新品种选育展开了研究,追求的目标就是口感要好,南北杂交,优势互补。
一粒良种的诞生,筛选之艰辛、检验之漫长,耗费的精力是难以想象的。在时成俏的带领下,科研团队力争把南北优势结合起来,选出满意的品种。这可不是简单的工作,“糯生淮南则为糯,生于淮北则为枳”,即使是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表现的特性都会不一样,所以,面对搜集到的上千份种质资源或材料,科研人员反复比较、筛选,再进行不断改良。在选育方法上,科研人员也坚持不走寻常路。例如,按照常规方法,筛选一个新材料,要等它稳定了才能进行新的测配,这往往需要自交到5~6代的时间。为了缩短时间,时成俏带领项目组大胆地从第三代开始,只要看到表现稍稳定的特性,就与骨干材料进行测配,他们称之于“早代测配”法。又如,为了使选择材料的缺点如病害、倒伏等得到充分暴露,并选出抗逆性较强的材料,科研人员大胆应用高密度造系法后,每亩种植植株达5000~6000株。这种创新,使得科研人员获得了抗性更好的新系和新品种。
科研团队成员黄安霞至今还记得在烈日下授粉的情景。酷暑时节,正是春玉米授粉高峰期。烈日下,在密不透风的玉米试验田里,黄安霞等科研人员在时成俏的带领下,认真地做着每一个试验环节,淌下的汗水迷糊了双眼,也顾不上擦一把。
历经8年时间,以桂糯518为代表的优质高产鲜食糯玉米系列新品种研制成功!
桂糯518口感柔韧、甜味十足,皮薄无渣不塞牙,外观果穗均匀,皮色白中透青,不仅口感好而且卖相好,所以在北流基地推广种植后,田头的收购价格每公斤比其他品种要高出1元。桂糯518不仅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而且在2010年通过国家糯玉米审定,成为我区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玉米品种。
除了桂糯518,时成俏还培育了玉美头111、兆香糯2号、桂花糯522、桂甜566等各类玉米品种。其中桂单589、桂单591、兆丰588近三年来均被列入我区玉米主导品种。
1992年从广西大学农学院毕业至今,时成俏一直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及玉米区试工作,这是一种艰辛且寂寞的工作,每天奔波于试验田,选种、培育、授粉......虽然是科研人员,但是他比农民还像农民;这还是一种不易出成绩的工作,培育一个良种周期一般要10年左右,一名科技人员也许穷尽一生都未能培育一个良种。对于自己获得的成绩,时成俏归结于机遇和团队,而期间艰辛,都被他一笔略过。
采访结束,时成俏拿起草帽,送记者到门口,随后把草帽戴上,转身走向玉米试验地的茫茫绿海,继续他热爱的玉米育种事业......。
责编/苏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