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柳州日报
春天又来了。
杨科,高级农艺师,有“融安滑皮金桔之父”称誉,73岁的他步履依然稳健,笑说自己是“70后”,仍有行走春天山野的向往。他的农科梦,自青春伊始,就深耕于柳州的山间田野,像他历经20多年选育的金桔,灿烂在深深眷恋的山野里。
也是高级农艺师的周忠凤,则是真正的70后。她培育的甘蔗,在2012年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中亩含糖量位居第一。她也喜欢走进春天,经常深入融水苗族自治县 、柳江县等地的甘蔗种植示范基地,深受蔗农欢迎。
陆文科 、陈娇娇 、贝建设 、张贻意等80后,属于柳州农科人的青春一派,像蒲公英,飞扬在六县四城区的“村”色中,播撒科技的种子。
正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老中青几代人,秉承“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 、团结拼搏 、勇攀高峰”的农都精神,在1.8万平方公里的柳州大地,矢志不渝地悄然求索,“农”情不辍。
弹指一挥,农科领域躬耕88载的市农科所,于2月26日迎来广西农业科学院桂中分院5周年华诞。
2009年2月26日成立的广西农科院桂中分院,是市政府与广西农科院的院市合作佳构,为广西农科院第一个分院。搭建起柳州的高规格农科平台。与市农科所是一套人马两轮驱动,对春华秋实的柳州农业科研,“功”莫大焉。
1、党建引领驱动强
“中国梦,农科梦,党建工作是抓手。”市农科所(广西农科院桂中分院)班子于此形成共识。让科研结合党建,以党建促推科研。发挥党员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农科工作需要立足农村,需要走村入寨,需要奉献精神。需要科技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我市的农业科技研发,只有植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柳州土地,才能根深叶茂,才能春播秋收。”市农科所所长 、广西农科院桂中分院院长周颀如是而言。
罗同平是一名科技老党员,从事水稻育种已然15个年头,从不叫苦。他说,田间地头,就是我们书写农科论文的字里行间。成果挂枝头,务必路漫漫兮的脚踏实地。累,却享受着。
市农科所党委书记覃守贵介绍,市农科所的78名农科人员中,49名为一线的科技人才,占了62.8%,其中:高级农艺师10人,中级农艺师19人。柳州市科技拔尖人才4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4人。
农科所发掘每个典型的优点,充分发挥科研典型的创先争优示范作用,带动了该所科研项目的创新与发展,为“五美五好”柳州的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仅近几年,自主开发研究农作物新品种9个,制定广西标准7个,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3部。承担国家级 、区级和市本级项目共105项。承担的自治区科技厅《高产 、优质 、鲜食糯玉米新品种选育》项目,达到国内同类项目先进水平。柳糯9号 、10号 、柳糯168,高产 、优质,可比肩我国主推的当家糯玉米品种燕禾金2000,产量 、品质伯仲难分。
“农”郁“村”色一片,也是市农科所党建工作的创新亮点。该所与融安县沙子乡,鹿寨县四排乡的那当 、江南 、吉云 、新庆 、水头村,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的高洋村等,开展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通过科技干部驻村 、走访等形式,深入实地调研,进行科技帮扶。既促升基层党组织的科技素质,也使农科所的科研成果推广更接地气。
2、科技创新立意高
乘着春天的翅膀,院所合一的市农科所,两翼齐飞。作为柳州农业的龙头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研推广 、服务“三农”的公益性农科机构,围绕我国方兴未艾的科技兴农战略,致力创新 、敬业奉献。
科技引擎强劲驱动,农科领域“深耕细作”。市农科所得到国家 、自治区 、市级等多个层面认同,建起了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柳州综合试验站(水稻)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甘蔗 、桑蚕 、食用菌) 、国家甘蔗良种繁育基地 、蔬菜生产国家标准园 、广西良种繁育中心(水稻 、玉米)以及柳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
构筑起我市农业科技的六大创新平台,承担国家级 、省部级水稻 、玉米 、甘蔗 、大豆 、柑桔 、桑蚕 、食用菌等研发项目,萃聚起我市农业的产学研联动的集成优势。
高屋建瓴的科研平台,雨后春笋般的催生农科所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 、新农技试验 、新成果转化,好一个“新”字让人目不暇接,好一个“优”字令人击节称好。
3、农科示范春满园
草莓的清香,兰花的清芬,甘蔗的清甜,果椒的清爽……40多种按照高智能化 、高标准培育的瓜果蔬菜,时逢春寒料峭的节令,却在市农科所内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生长得很写意。 园区副主任陈娇娇介绍,近两年,园区择优选择了一些高新技术的农科企业入驻。由市农科所牵头,与市乐福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立体高架设施和温室智能化水肥控制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全程采用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为广西首例规模化种植生态草莓的立体无土栽培模式。还与广西源隆科技有限公司 、比利时福派斯农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科技种植合作,这样的生态循环生产模式的研究应用,即达到了科技种植的示范 、科普以及生态旅游的作用,为春意盎然的生态柳州,平添一叶凝翠的“柳”色。
目前,园区已建设完成高标准智能化蔬菜育苗及展示区,温室高架基质草莓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展示区,智能化兰花生产示范区,兰花组培中心,双季葡萄“三避”栽培技术核心样板区,农产品仓储及甘蔗组培中心等。
4、“农都精神”代代传
“有一种精神是切割不断的。”市农科所的科技人员经常走进设立在所里的沙塘农都博物馆,进行农都精神的熏陶。
原国家农业部部长何康曾于1941年至1946年期间在广西大学农学院(市农科所的前身)农艺专业学习。他多次公余之后拨冗回到沙塘,像回娘家。何老说,那是一段无法忘怀的岁月:沙塘不仅培育严谨的科学学识,更培育了一种科技兴农的中国农都精神!几度涅槃,追根溯源,市农科所的前身,起于1926年11月26日,当时的广西省政府代主席伍廷飏在沙塘创建了广西农事试验场。
88载的风雨洗礼,几代人的农科耕耘。马君武 、白鹏飞 、马保之等大家人物,都分别在此担任广西大学校长和试验场场长。一批农业界的鸿儒巨擘荟萃沙塘,国内众多的专家学者 、教授才俊汇聚,有形无形地孵化了广西乃至国内农业科学试验和研究的科技兴农雏形,并在这一科学精神丰饶的土地上,锲而不舍,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培育出多名中科院院士及众多的国家级农业科学泰斗 、学部委员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市农科所获得的国家级 、省部级的奖项不胜枚举。有“全国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国家特等发明奖”以及自治区级 、市级的各级奖项有上百之数。
5、默默无闻贡献多
“春在溪头荠菜花”,可比拟点染春色却无意争春的柳州现代农科人。
秉承“农都精神”的73岁老人杨科,于2月22日走进融安县大将镇,看着一车车金桔发往全国各地,甚是欣慰。桔农们与之擦肩而过,相顾一笑,却浑然不知这位老人与他们有何关联。
杨选全位列“融安金桔”十大种植能手,他的果园金桔满枝头。杨科看在眼里 、喜在心头,这位融安滑皮金桔选育创始人告诉记者:“金桔的品质和产量,在我选育研发成功后都有提高,不过还有提升的潜力。
看来退休的我还不能退岗,还得为这一柳州水果品牌奉献余热。”从一介普通桔农,种成“土豪金”,杨选全笑得和金桔一样灿烂,他与杨老交流时告知自己的金桔年收入已过百万,却没想到帮助他们桔农科技致富的杨科老人, 为完成这个选育科研项目耗了近30年的精力,项目完成也得到政府部门的两次奖励,一共2500元整。
杨科对此并不在意。他关切的是,附近城市从融安引种后,正在另立项目进行成果申报。如果被他乡抢占先机,柳州这一水果品牌的市场份额就会大受影响。杨老希望有关部门关注此事。
这是柳州的成果,是柳州农科人近30年耕耘的成果。
高级农艺师莫武平 、向花香这对“科技夫妻”,分别从事玉米和水稻的育种。
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点:黑!朋友们逗趣他们是因为“贪”,“贪”的阳光太多了,所以是李逵卖煤炭—— —黑对黑。逗趣倒是贴切。农忙季节,两人经常清晨出门,天黑返家。酷暑日晒是常事,想不黝黑都难。碰上杂交授粉,田间地头的中餐往往忘记吃,水也经常忘喝。即使在下雨天,夫妻俩 也会结伴出门,不是为了体验浪漫,而是要到育种地里观察这些粮食作物的倒伏情况。他们长年累月在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从不怨苦。
进行玉米育种的莫武平,更是把家搬到田间地头,搭了一个简易棚子。有时一呆就是三五个月。缺乏催芽设备,他就把玉米种白天放在衣兜,晚上藏在被窝,且自嘲是“人工保温催芽机”。有时向花香和他拌嘴,骂他是玉米疯子,把玉米看得比女儿重要。其实向花香也是一样,“稻花香里说丰年”是她的梦,时间 、精力投入在所不惜,唯一愧疚的是陪女儿太少 、太少……像杨老 、莫武平 、向花香这样的奉献者在市农科所比比皆是。历史原因,他们的办公条件 、科研经费都有待提升。但他们却从不埋怨,甘于寂寞和清贫,默守在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上。
(叶子 文)
链接地址:http://www.lznews.gov.cn:9999/epaper/lzrb/html/2014/02/26/02/02_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