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期待粉垄技术在全国推广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14-07-21 15:14:35
  • 浏览(4260)
  • 收藏
浏览字号:

       自2009年起,粉垄技术已陆续在我国9省区的水稻、玉米、小麦等13种作物上试验示范,且效果明显。袁隆平院士更是对该技术给予高度评价——

 ■本报记者 贺根生

       7月16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听取粉垄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汇报后,对这项被誉为“农业耕作革命性变革”的新技术给予高度肯定,认为“粉垄技术可在全国推广”。

       对农业创新有着极强敏感度和极高热情的袁隆平,早在4年前就对粉垄技术予以高度关注。

       2011年,当他得知粉垄栽培不增甚至降低投入,并可使玉米、小麦、水稻和马铃薯等作物增产后,便派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专家到广西实地考察调研。随后,拨出经费支持中心对粉垄技术应用展开研究,并于2013年在三亚进行杂交水稻超高产粉垄栽培示范。

       今年,中心又分别在湖南沅江、隆回开展常规稻(早造)直播和超级杂交稻(中造)粉垄耕作新技术试验示范。7月15日,经益阳市农业局组织专家测产验收,沅江市罗阳镇示范片粉垄稻亩产稻谷469千克,比传统耕作稻每亩增产15%。隆回超级稻示范片内的粉垄稻,目前长势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粉垄栽培是一项与传统犁翻模式完全不同的新农耕技术,因其深耕而不乱土层、土块细松,具有活土、释肥、保水、增氧、增温、淡盐等功效,很快受到应用者欢迎。

       试验表明,从2009年至今,该技术陆续在广西、辽宁、宁夏、河南、广东等9省(区)的水稻、玉米、小麦等13种作物上试验示范,效果明显。玉米、小麦等可增产30%,水稻增产20%,马铃薯、红薯等增产30%以上……同时,耕作一次可免耕两至三年。

       中国农科院专家从2011年开始,在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定点持续试验粉垄耕作30厘米,第二季冬小麦产量达7549公斤/公顷,比拖拉机旋耕增产34.2%;第三季夏玉米产量达13127公斤/公顷,比拖拉机旋耕增产31.2%。

       在广西北流市试验点,2011年经粉垄耕作的稻田,第一季稻谷增产23.8%,至第六季仍增产18.8%,一至六季水稻净效益平均每季增加21.8%。

       目前,粉垄技术已受到农业部和诸多农业专家的高度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在了解粉垄耕种试验情况后认为,这是农耕方法上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作物栽培技术的一大突破。刘旭、赵其国、蒋亦元、谢华安等院士在了解粉垄栽培试验示范情况后,都给予肯定、支持。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逄焕成在实地考察后认为,粉垄栽培可从根本上解决旱地土壤瘠薄、保水保肥能力低、根系难以深扎等问题。

       2013年6月,农业部派出专家组到广西实地考察。

       袁隆平对粉垄技术的高度评价,让在场的粉垄技术研发者、广西农科院研究员韦本辉深受鼓舞。

       他说,李克强总理在今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挥深松整地对增产的促进作用,粉垄栽培正是“节本增效”、实现深松整地的有效方法。

       韦本辉认为,我国10亿亩耕地如采用粉垄技术,对耕作层深松1倍,可增贮天然降水400亿立方米,盘活土壤原生养分后可减少化肥施用量70多亿公斤。按每亩增产50公斤计算,新增粮食可多养活3亿多人。

       他表示,要进一步拓展思路,加强合作,加快成果推广。

       不过,粉垄技术要在全国推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白德朗认为,粉垄技术推广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是粉垄机,要让有实力的企业加入进来,生产出高效低耗和适应不同区域、作物需求的粉垄机械。

       “如何将该技术更好地向全国推广?”面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的提问,袁隆平回答说,应通过媒体科学、求实的报道,进一步推进成果传播,让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了解粉垄技术;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支持粉垄技术的推广应用,让更多的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参与到粉垄技术的试验、推广和应用中来;抓关键、抓重点,完善粉垄机,先抓好在黏土地的应用。

       袁隆平认为,在黏土地采用粉垄耕作,可增强透气性,效果会更好。

 《中国科学报》 (2014-07-21 第4版 综合)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7/289705.shtm?id=28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