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新闻网:情系桑田 开创粉垄农耕新时代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16-03-15 09:20:28
  • 浏览(4703)
  • 收藏
浏览字号:
情系桑田 开创粉垄农耕新时代

                                                     ——记广西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韦本辉

 

 

   “保障人们吃饱、吃好、吃得健康安全,保障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水体空气减轻污染伤害,保障宜人生态环境的青山绿水,是当今倒逼农业科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天职。” 一位“草根型”农业科学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此开门见山道来。

 

    这位“草根型”专家,就是粉垄技术主要发明者、我国淮山药研究领头人、广西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韦本辉。

    他苦于科研,勤于思索,几十年来,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硕果累累,不仅创造性地发明了农耕新方法粉垄技术,而且在淮山药、木薯、马铃薯、红薯、甘蔗等农作物的品种培育、耕种和推广等方面,也取得令人敬仰的成就。

让“不起眼”的薯类成为大产业

    薯类作物,包括马铃薯、红薯、木薯、淮山等,过去,有的研究开发的比较好,有的由于某方面原因研究滞后。2001年,韦本辉在广西农科院机关任职转任该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兼书记,想到的,首先就是研究开发薯类作物,组建团队,从零开始,收集资源,很快就从国内外收集到马铃薯、红薯、木薯、淮山等种质资源,开展品种选育和开发原创性高效栽培技术,2004年,就审定马铃薯、淮山等品种,并发明淮山定向结薯栽培新方法。

    关于薯类,韦本辉情有独钟。一次,广西农业厅厅长到他试验地考察并进行调研座谈,韦本辉向他明确提出“薯类作物,容易种植,产量不低,耐贮藏运输,亦粮亦菜,还是良好的工业原料,是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新亮点”。这位厅长听了以后,非常高兴,于是,就在广西做起冬种马铃薯的文章,广西成为全国利用冬闲田发展冬种马铃薯的先进省份之一。

    在薯类研究中,最让韦本辉感到是得意之作的是淮山药、木薯等研究。

         2002年,我国淮山药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一年,韦本辉起步进行淮山药的系统研究,特别是2008年,他成为国家农业项目首席专家,主持由6个省参加研究的《淮山药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着力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共选育品种()48(审定10),开发原创性轻简化栽培技术5;建立“南薯北移、北种西扩”品种调配与“21111”共性关键技术等“经纬性”技术体系,支撑和促进全国种植面积由2008年前的300万亩发展到2015年的700多万亩,单产提高15%以上、总产量增加1.68倍,为我国新特色产业形成提供技术支撑,成果具有原创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淮山药的系统研究,首先,选育大量适应性广的品种解决了良种缺乏,成功研究并有效实施“南薯北移”、“北种西扩”策略,解决全国种源不足的问题。第二,研发出系列轻简种植新技术,尤其是淮山药定向结薯栽培技术,颠覆了传统费工费时的种植和采收均需深挖沟栽培模式,驱动全国淮山药单产和效益大幅提高。第三,取得系列基础性、技术性和理论性研究成果,为我国淮山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搭建了较坚实的平台。

    如今,韦本辉根据驱动、绿色发展新理念和精准扶贫需要,正在策划利用他选育的新品种和开发的新技术,以及合作研究的加工技术,利用低产耕地、非耕地和石山地区等发展种植淮山,进行培育百亿元新产业及其作为精准扶贫重要举措,相信他们的“梦想成真”。

 

    说到木薯,广西是全国重要产业基地,占全国面积、产量的60%以上;木薯还是重要的渡荒作物,在那不堪回首的六十年代初粮荒时期,它救了不少人的命。可是,木薯在广西种植有近200年历史,一直是在使用从海南或国外选育引进的品种。韦本辉,他作为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很不甘心,2007年开始,进行诱导木薯开花、有性杂交和选育种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告诉记者,他和他的团队在广西甚至世界亚热带地区率先杂交选育出的木薯新品种,有5个通过专家田间查定,正式进入2016年品种审定。

    红薯,在韦本辉团队是一个副业。可是,2004年以来,通过有性杂交和选育,获得一批弱感光型、可一年两()季种植的新品种,其中通过审定的品种4;更为可喜的是,利用这些品种和技术,可进行冬种春收或早春种植夏季收获,为我国北方地区5-7月红薯鲜薯市场空档填补空白,给更多人带来口福。

粉垄技术开创农耕新时代

    土壤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人类文明源于农耕、源于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韦本辉作为主要发明人发明了在全国引发巨大反响、具有广西“技术名片”的农耕新方法——粉垄技术,业经多作物、多省、多年应用证明,不增或减施化肥能大幅增产、提质,并能大幅就地增贮天然降水、改善生态环境,有望成为全球性最大的民生新技术,它完全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上述重要战略和农业绿色发展新理念是相吻合的,可助撑国家粮食和环境安全。

    在中国,各种需要高肥、高水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杂交良种大量推广已历时30余年,为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应当看到,长期种植在过去传统品种种植的土地上,其耕地松土层又愈来愈浅薄、板结,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重,供肥、供水能力差,土壤养分的严重“供血不足”和化肥利用率愈来愈低下情况下,不得不靠盲目堆施用化肥农药等获取“掠夺式”产量,化肥农药平均数量高出世界3-4倍,造成“化学品”在食物和土壤中含量的不良残留与累加,长此以往,中华民族人体健康风险尤其生育能力下降风险增高(已有钟南山院士“50年后生不出孩子” 之说)和土壤污染累加(届时其结果将既不能种植作物、所产食物又严重伤害人体),如果任其发展,到50年或100年后,土壤污染累加的恶果和民族健康下跌临界,两者如达到“剪刀叉”节点效应时,中华民族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的风险后果,将不堪设想。

    粉垄技术,回移自然,减少化肥能增产提质。韦本辉告诉记者,粉垄不增施化肥可增产10%30%、粉垄耕作一次5年可“亩净增粮千斤、增贮天然降水百方”效果,中国若推广10亿亩,当季和复季作物种植面积可达15亿亩以上,每年可新增1.52亿亩耕地生产能力,节省化肥500万吨,增贮天然降水300亿立方(相当于增建大型水库300座及其灌溉系统),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3 亿人,且所生产的粮食,其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用量程度可降低10%30%,从数量、质量和生态上可保障中国粮食及环境安全。

粉垄技术在全国大放光彩

    韦本辉是一位执着的人,他对待科研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正是因为他这样天生的执着性格,使得他在科学的海洋里成功遨游,长盛不衰。

         2015年,韦本辉带领团队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粉垄加深犁底层以下土壤,提出稻田、旱地粉垄深度分别加深到30厘米、35~40厘米,并分别在广西和辽宁、内蒙古、北京、湖北、吉林、四川、黑龙江等地应用。同年,“水稻粉垄干土抛秧种植技术”等试验示范开始在广西北流市民安镇实施。

    “水稻粉垄干土抛秧种植技术,告别了传统浆耕、脚踏泥浆手沾泥巴、串灌漫灌土肥随水外流浪费的水稻种植模式,有望使水稻生产劳动强度大、耗水耗肥的方式,向相对人性化、简约化、低能耗和环保型的方向转变。”韦本辉说。水稻粉垄干土抛秧种植技术可以让农民穿着鞋子插秧,可以使化肥减施20%,使水稻亩增126公斤,增幅达25%

     多年来,粉垄技术在广西、湖南、河南、河北、海南、广东、甘肃、宁夏、辽宁、吉林、湖北、四川、北京、内蒙古等20个省()进行水稻、玉米、小麦等近20种作物的试验与应用,结果表明耐干旱、耐高温、耐低温,生产性能稳定,在不增施化肥条件下,可增产10%~30%

    由于作物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粉垄栽培的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化学农业”程度,经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对水稻、玉米、小麦等试验结果显示:每产出100公斤粮食其化肥用量减少0.35~4.29公斤、减幅10.81~30.99%,显然,这对提高国民身体健康水平带来新的希望。

韦本辉的心愿

    韦本辉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地推动我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取得无数的辉煌成就。粉垄技术有望作为国家粮食和环境安全战略平台技术,他期望国家重视,让粉垄技术真正对农民有所帮助,让他们受益;能真正地造福社会,早日让中国和世界的粮食、生态安全起来。

 

来源: 中国科技新闻网

链接:http://science.china.com.cn/2016-03/14/content_8632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