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 2017-04-26 ■ 本报记者 李新雄 通讯员 关妮纳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新雄 通讯员 关妮纳 文/图
4月,正值桑果成熟季,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的农民潘仁福正在桑果园里忙着采收桑果。
“以前我们种桑树都是只采桑叶来养蚕,桑葚就任其自生自灭烂在地里没人管,现在有老板专门收购桑葚,每亩的收入比以前多了2-3倍,周边的农民都纷纷扩大桑树种植面积。”潘仁福笑眯眯地说他尝到了桑果带来的甜头。
桑果能变废为宝主要归功于一项科技成果——“桑葚深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示范”。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广西农科院加工所所长孙健带领团队埋头苦干,取得了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桑葚深加工技术,使该成果落地成金,小桑果带出了个亿元产业。
数据显示,全区桑蚕产业迅猛发展,从2005年至今该产业稳居全国第一,桑园种植面积连续4年全国第一。由2000年的30万亩增加到2015年的200多万亩,桑葚产量达2万多吨,还保持着逐年增长30%的发展趋势。
“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蚕桑种植基地,由于蚕桑加工业水平十分落后,长期以来桑叶、桑枝、桑果没有得到恰当利用,有些资源还白白浪费掉,实在很可惜。”孙健说。以桑果为例,民间有“三月桑葚赛人参”的说法,可见其营养价值非比寻常,怎奈桑果娇嫩易腐,从树上摘下来不到3个小时就开始发水,比草莓还难保存,这一致命“软肋”使得味道酸甜可口的它结局只能是绝大部分烂在地里。有数据为证,我区鲜桑果每年浪费的数量高达两万吨。
如何通过科技改变桑果的命运,使其物尽其用,将一棵桑树“吃干榨尽”?孙健跟这不起眼的桑果较上了劲。
不走初级加工的路线,以精深加工和打造精品高附加值产品为目标的科研思路在孙健脑海里清晰起来。科研背后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孙健一步一个脚印,4年后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一整套让桑果身价倍增的成果横空出世,包括果酒酿造技术、果汁饮料制备技术、桑果干制技术、发酵饮品制备技术。
由于该项科技成果市场前景好、接地气,很快被广西一家民营企业看中,要买断桑果酒控温微氧发酵技术及工艺,“联姻”成功!
“如果科技成果不能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再好的发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我们的研究成果顺利找到‘婆家’证明了该项技术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孙健开心地说。
于是,广西果酒发展史上翻开了新的篇章,专门为桑果酒控温微氧发酵技术“量身定做”了一个全新的企业。孙健不仅把成套的技术包括果酒酿造技术、果汁饮料制备技术、桑果干制技术、发酵饮品制备技术等转让给了公司,还从厂房选址规划、设备选型、生产流水线设计、生产资质申请、技术人员培训等对他们进行了指导,完成技术成果的“交钥匙”工程。短短两年多时间,公司从零发展为年产值千万元的企业。
企业的崛起不仅带动了蚕桑种植业发展,让千万种植户喜获增收,还推动了广西蚕桑深加工产业发展,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
依托孙健团队的科研技术,广西石埠乳业实现了桑果汁、桑果乳品等系列产品生产,丰富了消费者的舌尖体验,也使其创新发展之路越走越开阔。
“我们一直想打造高新技术企业,但是苦于没有技术支撑,通过与广西农科院孙健团队的合作,短短3年就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和广西产学研用一体化企业认定。”乳业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幽默地称有技术撑腰,他们在创新发展道路上实现了弯道超车。
“桑树全身都是宝,从根到叶到果,入药、食用都很好。下一步,我们要盯紧桑蚕衍生的相关产业,比如桑树可以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医药,而目前这些领域开发还处于空白,我们要依靠先进技术挖掘打造开发更多的产业。”说到今后的发展,孙健信心十足。
“桑葚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技术先后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十大科技创新与推广成果”奖、广西科技进步奖。
目前孙健团队的研究范围已拓展到了甘蔗、香蕉、荔枝、芒果等多种农产品,取得了50多项研究成果,慕名前来寻求合作的企业源源不断。
原文链接:http://gxrb.gxnews.com.cn/html/2017-04/26/content_1385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