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报:中国农业技术扎根越南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17-08-29 17:05:15
  • 浏览(5036)
  • 收藏
浏览字号:


●本报记者 钟汉成

 

20005月,一批广西农业科技人员前往越南,从零开始建设科研基地,播撒先进农业技术的“种子”。20178月,一批实验室先进设备从广西凭祥运往越南,中越双方开始筹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实验室,开垦新的科技“试验田”……

17年,广西和越南的科技合作从未间断,中国先进农业技术在越南从落地到生根,从开花到结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蹚过“环境关”

2000年,广西农科院吕荣华、覃耀东、卢焜光等3位中国专家,带着传播先进农业技术的任务,来到越南河内,正式开启中国农业技术的越南之旅。

他们到越南,是作为合作方前来实施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议定项目“中越农业综合技术示范研究推广基地建设”——1998年,中越双方共同提出在越南建设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基地,次年,广西农科院与越南农业大学被确定为项目实施合作单位。这个基地,是中国在越南成功建设的第一个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基地。

越南与中国广西的气候条件相似,广西的优良品种在越南能有良好的表现吗?最初,中国专家选择了一批杂交水稻和蔬菜种子,一边建基地一边进行试验。没想到,受海洋性气候等影响,越南沿海一带气温高、湿度大,中国专家带去的一些品种居然“水土不服”。

稻曲病来了,稻谷上长出黄色粉球,产量和品质受影响;白叶枯病来了,水稻叶子变白,光合作用受影响,产量要“打折”;“着急病”也来了,一些水稻品种受光照强、温度高的影响,生长期变短,提前开花,优良特性表现不出来;没想到的是,鼠害也来了,有两三个品种的水稻几乎被老鼠啃光……

这些意外,让中国专家有些措手不及。在国内,遇到什么问题都能随时随地找其他专家商量对策;在越南,由于当时通信不便,大多数情况只能靠自己想办法。

几位专家几经讨论,拿出了应对措施:一是喷药预防稻曲病,二是让国内的专家挑选并提供适合的水稻品种,三是建设防鼠墙对付老鼠,另外还搭建种植大棚、建设排灌系统。采取这些措施后,在这个面积为1.2公顷的封闭式农业示范基地里,中国的优良水稻品种终于告别“水土不服”,在异国的土壤里茁壮成长。

 

越过“技术关”

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只有得到大家信服,才能事半功倍。

基地建设之初,中国专家经常下田干活,与别国的专家相比很是另类,当地人都对这些满脚泥巴的中国专家心存疑问。那段时间,考验接连不断,让大家印象最深的一次发生在2003年。

当时,中国专家在越南进行杂交水稻制种,1月播种父本,计划25日播种母本。由于当时正好处于春节期间,中国专家回国休假,便由越南的技术人员代为播种。210日,中国专家返回越南后发现,已播种的许多种子发黑、发霉甚至坏死。吕荣华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大概只有30%的发芽率,很多种子都坏了。”经过了解,原来是越南当地技术人员操作不当,催芽时没有翻动种子,导致散热不好,“烧”坏了种子。

几位中国专家都知道,这次制种是基地建设的一件大事。如果不成功,不仅有损中国先进农业技术的声誉,还会影响中国农业技术在越南的推广——这意味着,这次制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不抛弃,不放弃。”面对这种很难解决的问题,中国专家还是不愿放弃。很快,他们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办法——用直播的方式把母本的生长期缩短,同时把父本的生长期延长。215日,中国专家用15公斤种子来直播,进行紧急补救。

按照常规生长周期计算,当时父母本花期已相差10天,错过花期相遇就会颗粒无收。业内许多人都认为这次制种肯定失败。越南农业大学的专家也说,如果是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很可能选择放弃。

事实证明,中国专家采取的措施可行。在大家的努力下,通过控水、控肥、使用低浓度的赤霉素等保花措施,最后父母本花期基本相遇,制种产量为2175公斤/公顷,达到中国国内制种的中上水平。此后,越南杂交水稻制种观摩团先后两次到基地参观学习。越南同行称赞说,中国专家真有办法。

 

跨过“观念关”

在越南推广中国农业技术,语言不通、信任不足成为很大的障碍。同时,中国专家还发现,一个成功的试验能让越南的专家信服,可要说服越南农民,观念不同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越南当地农民多是深水插秧,秧苗插得很深,且种植后就让其自然生长。然而,用这么粗放的方式种植杂交水稻,产量肯定很低,因为杂交水稻需要精心呵护——稻田要基本水平,秧苗要浅插,还得精细管理。

在基地里,中国专家举办了多期培训班,仔细将种植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但他们还是难以接受。他们喜欢中国杂交水稻的高产,却不喜欢中国种植技术的“烦琐”。因此,当地农民初期种植的中国水稻产量都不高。

怎样才能有所突破?几经考虑,中国专家决定从越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中找突破口,因为大学生比普通农民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更容易影响身边的人。于是,专家们把几个杂交水稻品种的种子交给一位学生,让他带回家按照规定的方法来种植。这位学生回家后,让家人按照要求来种植,结果其中一个品种长势非常好,他家人很是高兴,周围的农户也很是羡慕。可这时大家已记不清这长势好的是什么品种了,想找种子来种植也没办法。最后,这位学生只好用报纸包着这个品种的稻谷,赶了上百公里的路向中国专家请教。

“经过对比,觉得中国专家的水稻种子和种植技术好,他们就信服了。”中国专家吕荣华说,后来他和这位学生带着对应的种子回去时,不用再费劲解释,当地的农民很快就跟着中国专家学种杂交水稻了。随后,中国杂交水稻就容易推广多了,很快在越南“四处开花”,赢得越南农民的赞扬。

 

迈过“后续关”

“你们最多来两年,就会回去了。”刚到越南时,当地一些人的说法让几位中国专家印象很深。当地人见过很多外国专家,都是没来多久就打道回府了,对中国专家,他们乐观估计也就是待两年。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直到2006年“中越农业综合技术示范研究推广基地建设”合作项目结束,中国专家都没有撤回;没想到的是,项目结束后,中国专家吕荣华还继续待了5年,前后整整坚守11年;更没想到的是,这个基地至今仍维持良好的运营,每年都为越南培训一批农业技术人员。

现在,广西农科院还与越南农业大学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每个月都有中国专家前去开展科研和推广工作。2012年,中国专家还从广西带了玉米新品种到越南试种,并于2015年通过越南农业部的品种审定,品种名定为HUA601。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官员了解这些情况后,十分惊讶地说:“这个基地坚持十几年,不简单。”

据中国农业部门统计,广西农科院至今已在越南推广种植特优系列、博优系列、培杂系列等多个中国水稻品种,其中特优136累计推广种植约6.7万公顷,大幅提高了越南的大米产量。现在,越南已成为杂交水稻种植第二大国、大米出口第二大国。

201612月,在越南农业大学成立60周年庆典上,中国专家吕荣华登上领奖台,接过越南农业部颁发的荣誉奖章和证书。庆典上,来自4个国家的11位专家获此殊荣。证书上的一句话格外醒目——为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事业做出贡献(译文)。吕荣华说:“这是对中国专家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农业技术的肯定。”

时光在流逝,合作不止步。2017821日,一批价值18万元人民币的实验室设备以及建设12个大棚所需的材料运抵越南。在广西科技厅的支持下,今年广西农科院将在越南建设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实验室和中越边境农业科技走廊核心示范园区,这批设备和材料就是实验室和示范园区的重要物资。中国专家吕荣华将再次奔赴越南,准备开始新的合作。

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刊于2017823日《南方科技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