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 2017-12-16 ■ 邓国富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农业科研机构如何立足科技优势,集聚资源力量,以科技成果助推全区产业扶贫开发,以实干举措助力全区精准脱贫攻坚,是一项值得深入思考和勇于实践的重要课题。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根本出路在产业扶贫。为此,广西农科院把产业扶贫作为科技精准扶贫的载体和切入点,在产业规划、品种技术、科技人才等方面下功夫,加强科技与扶贫开发的精准衔接,在为全区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提供精准度高、针对性强的科技供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到良好实效。
强化产业规划支撑,增强扶贫开发精准性。扶贫开发要精准,科学规划是前提。在开展扶贫工作中,各地特别是农业科研机构应坚持规划为先的策略,把产业开发、科技扶贫规划作为着力点,为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提供精准的规划保障和服务,切实提升扶贫开发水平。
强化品种技术支撑,带出脱贫攻坚大产业。产业扶贫的关键是找准产业,而品种和技术则是决定产业能否产生最好效果的“牛鼻子”。近年来广西农科院按照“科研攻关向扶贫开发聚焦发力、品种技术向产业扶贫有效衔接”的思路,紧紧围绕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和产业扶贫开发所需,开展重点科研攻关,产出了一系列影响大、效果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成果,催生了一大批助农增收的优势特色大产业,为进一步提升我区主要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和农业产业升级主导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桂单系列玉米、桂蕉系列香蕉、优质化育种超级稻、脱毒百香果等新品种新技术,在全区产业扶贫精准脱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各地促进农民科技增收脱贫特色产业。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当好科技扶贫主力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充分的人才支撑。为更好发挥人才高地的作用,广西农科院组织全院7名水稻、甘蔗、大宗蔬菜等产业广西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和21名功能专家,以及756名科技专家人员,积极投身科技扶贫事业,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组建了粮油、经济作物、亚热带水果、特色蔬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富硒产业和农业产业规划10个专家组,实行一名院领导负责一个扶贫片区、一个专家组负责一类特色产业,并重点筛选出100个产业扶贫特色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向适宜的贫困地区推荐,帮助选准品种和技术,助推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深入开展“支部联村企、科技兴产业”活动,探索创新科技扶贫模式。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西农科院采取基层党组织与贫困村、扶贫龙头企业党组织结成对子方式,通过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科技培训、党的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联建,支持联建对象以科技促进发展、以科技带动扶贫,成功走出了“支部领航、扶贫搭台、科技唱戏”的科技扶贫新模式。如院生物研究所党支部与金穗公司党支部结成联建关系,助力香蕉产业提质升级,联合建设科技扶贫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以科技产业带动农户脱贫增收。
积极推进多方联动,构建科技扶贫大格局。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重在落实。除了精心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伍,全力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外,广西农科院着力引导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管理等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聚集,推动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转化落地,构建起上下联动、各方参与的科技扶贫大格局。
一是发挥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扎根基层的特点,促进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率先应用示范。将科技扶贫与基层农科院所改革结合起来推进,立足县域建设了60个特色作物试验站,涉及我区大部分特色作物产业,直接覆盖21个贫困县(市)。以试验站集聚科技力量,对接产业开发,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成果优先向贫困地区转化应用示范,在全国首创了科技精准服务产业扶贫的全新探索。在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已建设罗城、北流两个广西农科院成果转化基地县,建设科技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70多个,300多个新品种(或品系)、新组合在贫困地区示范推广,促进当地农民产业增收达11亿元。
二是深化与扶贫新型经营主体的科技合作,打通科技成果扶贫开发“最后一公里”。大力开展“联百企、进千村、扶万户”行动,加强与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合作,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扶贫产业科技研发,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贫困地区直接转化应用或带动贫困户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成果。目前,农科院已与55家农业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累计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专员11名,初步建立贫困村屯覆盖更广、产业扶贫针对性更强、扶贫科技应用更直接的科技扶贫体系。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根本出路在产业扶贫。为此,广西农科院把产业扶贫作为科技精准扶贫的载体和切入点,在产业规划、品种技术、科技人才等方面下功夫,加强科技与扶贫开发的精准衔接,在为全区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提供精准度高、针对性强的科技供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到良好实效。
强化产业规划支撑,增强扶贫开发精准性。扶贫开发要精准,科学规划是前提。在开展扶贫工作中,各地特别是农业科研机构应坚持规划为先的策略,把产业开发、科技扶贫规划作为着力点,为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提供精准的规划保障和服务,切实提升扶贫开发水平。
强化品种技术支撑,带出脱贫攻坚大产业。产业扶贫的关键是找准产业,而品种和技术则是决定产业能否产生最好效果的“牛鼻子”。近年来广西农科院按照“科研攻关向扶贫开发聚焦发力、品种技术向产业扶贫有效衔接”的思路,紧紧围绕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和产业扶贫开发所需,开展重点科研攻关,产出了一系列影响大、效果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成果,催生了一大批助农增收的优势特色大产业,为进一步提升我区主要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和农业产业升级主导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桂单系列玉米、桂蕉系列香蕉、优质化育种超级稻、脱毒百香果等新品种新技术,在全区产业扶贫精准脱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各地促进农民科技增收脱贫特色产业。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当好科技扶贫主力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充分的人才支撑。为更好发挥人才高地的作用,广西农科院组织全院7名水稻、甘蔗、大宗蔬菜等产业广西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和21名功能专家,以及756名科技专家人员,积极投身科技扶贫事业,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组建了粮油、经济作物、亚热带水果、特色蔬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富硒产业和农业产业规划10个专家组,实行一名院领导负责一个扶贫片区、一个专家组负责一类特色产业,并重点筛选出100个产业扶贫特色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向适宜的贫困地区推荐,帮助选准品种和技术,助推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深入开展“支部联村企、科技兴产业”活动,探索创新科技扶贫模式。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西农科院采取基层党组织与贫困村、扶贫龙头企业党组织结成对子方式,通过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科技培训、党的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联建,支持联建对象以科技促进发展、以科技带动扶贫,成功走出了“支部领航、扶贫搭台、科技唱戏”的科技扶贫新模式。如院生物研究所党支部与金穗公司党支部结成联建关系,助力香蕉产业提质升级,联合建设科技扶贫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以科技产业带动农户脱贫增收。
积极推进多方联动,构建科技扶贫大格局。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重在落实。除了精心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伍,全力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外,广西农科院着力引导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管理等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聚集,推动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转化落地,构建起上下联动、各方参与的科技扶贫大格局。
一是发挥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扎根基层的特点,促进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率先应用示范。将科技扶贫与基层农科院所改革结合起来推进,立足县域建设了60个特色作物试验站,涉及我区大部分特色作物产业,直接覆盖21个贫困县(市)。以试验站集聚科技力量,对接产业开发,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成果优先向贫困地区转化应用示范,在全国首创了科技精准服务产业扶贫的全新探索。在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已建设罗城、北流两个广西农科院成果转化基地县,建设科技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70多个,300多个新品种(或品系)、新组合在贫困地区示范推广,促进当地农民产业增收达11亿元。
二是深化与扶贫新型经营主体的科技合作,打通科技成果扶贫开发“最后一公里”。大力开展“联百企、进千村、扶万户”行动,加强与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合作,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扶贫产业科技研发,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贫困地区直接转化应用或带动贫困户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成果。目前,农科院已与55家农业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累计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专员11名,初步建立贫困村屯覆盖更广、产业扶贫针对性更强、扶贫科技应用更直接的科技扶贫体系。
(作者为广西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
原文链接:http://gxrb.gxrb.com.cn/html/2017-12/16/content_1457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