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广西发现11处野生稻原生地,其中玉林野生稻连片面积居世界前列GPS定位野生稻保护地 精确到5米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18-01-17 10:06:42
  • 浏览(5301)
  • 收藏
浏览字号:

             南国早报   2018-01-14      南国早报记者 张文卉 

调查人员在野外采集野生稻数据和样本。 陈成斌供图

        近日,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陈成斌参与的“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月10日,记者采访陈成斌了解到,该科研项目结合居群GPS定位,首次获得全区野生稻资源的精准信息。育种机构还可以直接利用其中150多份野生稻的创新利用材料,改善大米的品质。

       研究

       常年在野外   苦寻野生稻

       野生稻看起来跟杂草没什么区别,其实蕴含许多优秀的遗传基因。

       陈成斌介绍说,野生稻是水稻品种改良重要的基因资源,也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然而,野生稻主要生长于700米以下的江河流域,藏身池塘、沟渠、沼泽等湿地,要找到它们,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进一步摸清广西的野生稻资源,更好地加以创新利用,陈成斌及团队足足花了15年的时间进行研究。从2002年开始,陈成斌及其团队开始对上世纪80年代记载的野生稻原生地进行再次普查,发现原记载的野生稻原生地有75%被破坏。

       2002年~2006年,陈成斌每个月起码有15~20天的时间呆在野外,就是在寻找野生稻并对其进行采样调查。一次前往梧州某个野生稻原生地的路上,工作车辆在泥泞中抛锚,调查人员只好步行3个小时去到附近的村子,再步行1小时去寻找野生稻。

       与艰苦的工作环境相比,更让调查人员沮丧的是,由于原生地被改变或者记录不详,他们的调查经常扑空,有时甚至徒步走了两三天仍一无所获。

       陈成斌介绍说:“以前的记载一般是描述那个村里有野生稻,但是具体在那,没人知道,你还得再去找。我们起码有一半的寻找历程是无功而返。”

       成果

       准确定位野生稻保护点

       记者了解到,以往的野生稻调查收集缺乏统一的技术和标准,分布点位置、面积等全部依靠人工记载,地点只能记录到小地名。而在陈成斌参与的“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项目中,调查人员以GPS精细定位为基础、以居群的地形、气候、土壤、小生境、伴生植物,以及当地民族、文化、习俗、农民认知等为技术指标的野生稻调查技术体系,对全区野生稻原生地进行全面调查,利用GPS精细定位,地点精确到5米。

       在全国3种野生稻中,广西已发现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两种。目前,在桂林、玉林、来宾、贺州、梧州等地发现了11处野生稻原生地,共325个点,包括新发现的29个野生稻居群。其中,玉林拥有最大面积300多亩的野生稻核心区,从连片面积上,几乎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稻原生地保护点。

       据了解,根据调查采样数据,专家们对野生稻形态性状和典型特征进行标准化描述,结合居群GPS定位信息及图像信息,建立了包括所有居群地理信息、生态环境、特征特性、典型特点等基本信息以及栖息地、野生稻单株及其典型特征等图像信息的GPS/GIS信息系统,并纳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实现了国内用户的信息共享。这样,在未来任何时期,野生稻基础研究者和育种家,都能随时准确获得任一居群的全部信息,开展跟踪监测、保护生物学研究、起源进化和利用研究等,还可为农业部制定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利民

       优异资源可繁育优质水稻

       在广西农科院的里建基地里,有30多亩野生稻苗圃,拥有全球21个野生稻种,这是全国最大的野生稻异位保护资源圃。将新收集的野生稻资源集中保存于种质库和种质圃,不仅避免了种质资源的丢失,也大大减少了繁种更新的次数,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西已收集1.5万份野生稻资源。为了提高野生稻资源的可利用性,科研人员对这些资源进行一一鉴定后,目前已评定抗病虫、抗逆、优质等优异资源150份。这些研究成果既保护了广西丰富的野生稻资源,又鉴定、挑选出抗病虫、耐寒、耐旱等优异资源,有利于节水和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陈成斌表示,育种机构可以直接利用这些科研成果,繁育出更优质的水稻品种。而通过提供优异种质培育出的高产、优质、抗病虫和抗逆境的水稻新品种,可以大大减少农药、化肥和灌溉水的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也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生态。

原文链接:http://ngzb.gxrb.com.cn/html/2018-01/14/content_1465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