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广西首创淮山“冬种夏收”种植模式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18-05-30 16:18:53
  • 浏览(5137)
  • 收藏
浏览字号:
        本报记者 李新雄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根本不相信淮山可以冬种夏收,你看,这刚从土里挖出来的淮山还蛮大个的。没想到家里冬季闲置的土地能充分利用起来种淮山,半年时间有几万元收入,真是天大的好事。”隆安县那桐镇大滕村农户刘有章举着沾泥带土的淮山喜滋滋地跟记者分享他增收的喜悦。
   
       5月18日,来自区内的专家组对广西农科院韦本辉团队首创的淮山冬种夏收栽培技术示范项目进行测产验收。顶着烈日,专家严格按照要求现场挖薯过秤测产验收。结果显示,示范项目淮山亩产达1087.8公斤,最大的淮山重1.5公斤。专家组一致表示,广西淮山冬种夏收栽培技术取得成功,该技术填补了广西空白。
   
       淮山冬种夏收有什么好处?技术难点如何突破?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
   
       韦本辉研究员告诉记者,传统的淮山种植都是夏种冬收,即每年5月开始种植,12月至次年3月收获,因为淮山具有先长苗再结薯的特性,只有地面上生长了一定数量的叶子后地下才会结薯。这使得每年的新鲜淮山都集中在两三个月内上市。对农民来说,扎堆上市卖不得好价钱,容易造成滞销,打击农民种植积极性。对于淮山加工企业来说,企业全年的原料来源无法保证,给生产造成一定影响。而冬种夏收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它可以在每年的10月底种植,次年的5月左右收获,反季节生产淮山,错峰上市,弥补市场的空档,增加农民收入。
   
       想法很好,但技术能否跟上很关键。淮山冬种夏收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打破淮山休眠,让其冬天也能发芽生长。韦本辉在研究中发现,南方淮山与红薯等薯类作物结薯特性相似,虽然每年4-5月份种植,但是其结薯一般要到8月份以后有短日照条件才开始。另外,春夏季节广西高温高湿、台风多,对淮山长苗有利但易发病虫危害且损耗营养;相反,秋冬季节正是淮山结薯生长伸长、膨大和成熟时期,且空气湿度少、昼夜温差大,从理论上分析,这个时期应该是淮山营养集中供给和促进生长发育及高效结薯最佳时期。
   
       为此,韦本辉团队从2007年开始,着手进行淮山种子打破休眠和抑制发芽试验研究,发现淮山种子在经过一定的低温干燥条件时间,可促进它发芽;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人工干预,可将发芽的种子(薯)抑制其减少发芽和出苗,由夏季发芽出苗的种子(薯)控制延续到秋(初冬)种植利用。通过这两种途径,破解了淮山种子(薯)的打破休眠正常发芽出苗和抑制适期种植发芽出苗的重大技术问题。
       
       韦本辉研究团队通过多年的努力,还培育出可以边长苗边结薯的淮山新品种,利用该品种可以实现淮山的冬种夏收。2016年,利用如期打破休眠的淮山种薯于12月底分别在南宁、隆安等地的旱坡地、甘蔗地试种,2017年1月出苗,5-6月收获,取得较好效果,标志着这一技术取得实质性的进展。2017年,示范种植扩大到隆安县和玉林市,10月28日播种,11月22日淮山陆续发芽出苗,越冬至今单株薯重已达1公斤左右。该技术有望成为我国南方地区乃至东南亚冬季农业新的种植模式。
   
       农户刘有章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夏种冬收的淮山收购价每斤不到2元,而冬种夏收淮山每斤收购价3元,按亩产2000斤算,每亩收入6000元,扣除成本,每亩净赚2000元。
   
       验收专家组组长、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杨昌鹏介绍说,淮山冬种夏收亩产可达800-1300公斤,可以5-6月份上市,利用该技术可在广西等南方地区形成淮山冬种夏收的产业,充分利用宿根甘蔗地、冬闲田等闲置土地,不仅可以为返乡的农民工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抓住淮山鲜薯市场的空档期上市,获得较高的销售价格。因此,发展冬种夏收淮山将有利于拓宽和增加食物来源,促进农民增收,丰富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原文链接:http://gxrb.gxrb.com.cn/html/2018-05/28/content_1500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