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科技花香飘八桂 产业扶贫势头劲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19-09-09 10:07:53
  • 浏览(5639)
  • 收藏
浏览字号:
 科技花香飘八桂 产业扶贫势头劲
——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实施科技扶贫富民纪实
广西日报   2019-09-09          ■ 张光福 陆建勋

         “引进特色、优异的经济作物新品种,加强种植技术培训,对大家增收致富是实实在在的事。”8月19日,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派驻睦村第一书记韩柱强对种植户如是说。

        近几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经作所”)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广西农科院的要求和部署,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先后与兴业、天峨等10多个县(区)开展合作,利用该所的技术优势和当地的自然条件优势,搭建合作平台,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组织全所科技人员深入贫困村提供技术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点亮了农村发展科技之光,架通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    

        1 选准产业——第一书记发展产业真扶贫

        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三级研究员、博士,韩柱强在科研工作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获国家、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但由于长期工作于科研院所,当组织安排其下去担任第一书记时,出身农村、又长期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的他对于能否做好基层工作心里也没底。

        韩柱强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他迅速进入角色,在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办好为民实事和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韩柱强在兴业县卖酒镇睦村任第一书记一年多来,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专家,他经常考虑如何发挥农科院的科技优势和自身的专业知识,在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帮助村民增产增收。

        睦村共565户2497人(其中建档158户673人),人均耕地面积约0.5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由于人均耕地少、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等因素,当地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信心也不足;尤其是贫困户,由于抗风险能力低,更不敢投资发展农业产业。

        面对睦村发展农业产业种种不利因素,韩柱强不怕困难,不断与村两委干部、村民共同研究,制定符合睦村当地实际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依托广西农科院的技术,通过致富带头人先试先行,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带动更多贫困村民参与进来,实现共同富裕。

        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韩柱强引导致富带头人在睦村先后建立了特色花生、优质水稻、优质香芋、天冬、百香果等产业种植基地。种植基地内主要利用广西农科院的优良品种,定期邀请农科院专家进行技术培训,面对面、手把手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使睦村农业产业发展有了很大的改观,取得了初步成效。比如:种植的优质香芋、天冬,亩产值达万元以上;种植的特色花生、百香果和优质水稻,也取得较好的收益。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致富带头人和10多户贫困户都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通过建立各种产业种植示范基地,不仅让村民们看到可以依靠科技发展农业产业致富,激发出他们心中致富的信心和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看到发展农业产业可以有不同的模式,可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产业来致富。

        2  技术支撑——科技产业惠及更多贫困群众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选准产业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是产业扶贫的关键一招。”广西农科院经作所所长、研究员严华兵说,为了选准产业,经作所依托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脱贫攻坚“薯类等经作”产业科技服务团,整合利用全区薯类等经济作物产业先进成果优势资源,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以及进行产业科技培训,提升了贫困地区贫困户的科学素质和科技增收能力,辐射带动多个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增收。

        如今,经作所派出的10多名科技特派员分别在全区20多个贫困村创建了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激发出新的活力。在邕宁区蒲庙镇广良村建立的200亩特色花生示范基地,种植经作所的黑皮花生“桂花黑1号”等2个特色花生品种,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500亩,受益200多人。广良村覃本恩、黄志河、覃天明等村民每户种植黑花生1-2亩,亩产可达300公斤左右,收购价12-14元/公斤,每户收入可达3000-8000元,几乎是种植普通花生收入的两倍。

        3  搭建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多方共赢

        “在推动贫困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经作所的科研成果更加有效地转化落地,让科技人员的成果、论文,不再只停留在黑板上或实验室里。”严华兵说。这两年广西农科院经作所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主动与企业联系,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由公司提供资源,经作所科技特派员提供技术指导,结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经作所的花生、木薯、淮山、马铃薯、甘薯等优良新品种的成果转化。通过这种模式,一方面很好地解决了贫困村的产业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农户农产品的销路也得到保障。例如:科技特派员韦民政直接与广西柳州市秋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简称“秋野公司”)对接甘薯产业,为融水苗族自治县农户开展订单农业,秋野公司提供种苗、肥料,经作所提供技术支持,农民根据经作所科技人员提供的技术种植甘薯,收获后秋野公司按约定的价格回收产品。这个模式让公司节省投资,农民免去自己跑市场的麻烦,科技成果又得到转化,实现多方共赢。

        如今,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一项项科研成果正在转化落地。在科技的强力支撑下,产业扶贫正呈现强劲势头。

        原文链接:
http://gxrb.gxrb.com.cn/html/2019-09/09/content_1626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