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王艳群 杨灵烨
视频拍摄:王艳群 视频制作:杨灵烨
3—5月是兜兰属植物的盛花期。近日,记者走进广西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只见兰花大棚内,人工繁育的上千株同色兜兰竞相绽放,美不胜收。这些曾深藏于深山老林的珍稀花朵,如今在城市中绚丽绽放,形成一幅壮观的美景,吸引众多目光。
同色兜兰属兰科杓兰亚科兜兰属,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其花朵主体呈黄色,密布紫褐色斑点,因此也被称为小斑点兜兰。花朵造型独特,唇瓣形似口袋,极具观赏价值。它适应性强,迁地保存成功率高,规模化繁育周期相对较短,是少有的易种植、易开花的原生种,在物种保育、观赏领域以及育种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被视为野生兜兰商品化、规模化繁育的旗舰物种。
广西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科研团队正在查看同色兜兰的长势情况。记者 王艳群 摄
然而,在野外,同色兜兰却面临着濒危的困境。从其自身繁殖特性来看,同色兜兰依赖特定昆虫传粉,自花授粉率低,每朵花仅含2个花粉团,单次花期传粉机会有限,若失败就需等待来年;而且,其种子微小且无胚乳,必须借助真菌共生才能萌发,在自然环境下,种子萌发率较低。此外,受到人为采挖以及全球变暖、干旱等气候因素影响,近十几年来同色兜兰野外种群数量锐减,分布区逐渐萎缩。
为挽救这一濒危物种,广西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自2010年起,全力开展兜兰属植物的保育和种质创制工作,重点推进同色兜兰的迁地保护与种苗人工扩繁。历经15年的不懈努力,科研团队在南宁建成拟原生境迁地保存的野生兜兰种质资源圃,成功保存832份兜兰种质资源,并突破了兜兰繁育难度大、周期长、系数低的产业难题,通过人工繁育已累计繁育出万株同色兜兰。
瓶苗。记者 王艳群 摄
在科研成果上,该研究所收获颇丰。先后发表《同色兜兰非共生萌发与快速繁殖研究》《同色兜兰叶片内源激素变化与开花关系研究》等6篇学术论文;制定广西地方标准《同色兜兰无菌播种繁育技术规程》(DB45/T 1316 - 2016);获得《同色兜兰及其近缘种的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同色兜兰花朵斑点形成的关键基因鉴定及分子调控机制》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专利7件、软件著作权5件;以同色兜兰为亲本,成功选育出 “西之王子”“浣溪沙”“西之春”“念奴娇” 等6个兜兰新品种,有力推动了珍稀濒危野生兜兰属植物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人工繁育的上千株同色兜兰竞相绽放。 记者 王艳群 摄
广西农业科学院花卉所正高级农艺师李秀玲介绍,兜兰花色亮丽、花期持久,且易管护,因此颇受家庭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人工繁育兜兰,既能扩大野外种群数量,助力物种保护,又能满足市场需求。未来,随着繁育技术的持续优化和推广,兜兰将在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中绽放更美的光彩,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花卉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原文链接:https://apph5.cloudgx.cn/article/sync1922237914016165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