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日报:桑蚕织出富民新“丝”路
  • 发布单位:来宾分院
  • 2024-07-03 10:03:27
  • 浏览(8547)
  • 收藏
浏览字号:

蚕桑产业是来宾市传统农业支柱产业,年产值占全市农牧渔业总产值将近10%。近年来,来宾市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东绸西移”有利时机,围绕“优桑、优茧、优丝”工作思路,通过科技创新、精准施策、强化服务,全面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产业富民的新“丝”路。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全市桑园面积35.68万亩,今年1-5月,全市累计发放蚕种66.3万张以上,同比增长6.27%,蚕茧产量2.03万吨,同比增长9.96%。

新思路新模式推动大发展

我市聚焦经济发展目标,把蚕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重点产业,纳入“三农”工作重点任务来推进落实,先后印发了《来宾市蚕桑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等;同时把茧丝绸高质量发展列入“五千九百”产业、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等统筹推进。如今,全市桑蚕产业发展态势向好、发展动力十足,创新构建了“村集体经济+公司+示范基地+农户”的“联营村企”经营模式,推动桑蚕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在忻城县红渡镇现代化桑园示范基地,连片的桑田一眼望不到边,微风拂来,挨挨挤挤的桑叶沙沙作响。这片面积600亩的现代化桑园示范基地通过“联营村企”经营模式发展起来,是红渡镇8个村、城关镇4个村的联合资产,委托忻城县红渡红创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全部建成后,可惠及12个村集体,桑园进入丰产期后,年收益超100万元,村集体每年都会有分红。”忻城县红渡红创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法人韦建学介绍说。

据悉,依托先进的技术水平,该基地采用优质桑种、水肥一体化现代农业灌溉系统与“宽窄行”种植模式,种出来的桑叶病虫害少、质量高,大大提高了桑蚕种养质效。

去年,红渡镇桑蚕产业总产值突破5亿元,75%的农民依靠种桑养蚕实现增收致富。“今年雨水丰沛,桑蚕产业总产值预计比去年同期增长10%以上。”红渡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樊弟表示,下一步计划把“村企联建”和“联营村企”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新产品新技术带来好生活

近年来,我市创新推进“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现代化生产模式,在武宣、忻城等蚕区抓好共育四龄蚕推广运用。调查显示,共育四龄蚕对比三龄蚕,平均成活率提高16%左右,每张蚕平均产茧量39.58公斤(每张约2.6万只蚕),每张蚕增产5.59公斤。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推广四龄蚕约3万张,同比增长约20%,联农带农成效明显。

与此同时,我市加强对桑树新品种的推广,引进“桂桑5号”“桂桑6号”“粤桑120号”“强桑5号”等新品种,种植高标准化桑园3550亩,面上更新品种2万亩,今年已进入丰产期。据测产结果显示,上半年,全市桑叶单产提高10%以上,鲜茧单产提高16公斤/亩以上,增加收入864元/亩(按鲜茧54元/公斤计算)。

另一方面,我市积极开展桑园病虫害监测与防控,如通过精准释放天敌昆虫及设置食(性)诱捕杀器等模式,推行桑树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为家蚕饲养提供安全优质桑叶。

忻城县红渡镇红渡社区下镇屯蚕农黄海燕养蚕已有20年,目前种植桑树50亩。靠着种桑养蚕,她们家里建起了小洋楼,还供出两个大学生,日子过得舒心自在。“今年的蚕茧产量和质量都不错,蚕茧价格每斤28元左右,上半年养了16批次,收入10多万元。”黄海燕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忻城是全国桑蚕第二大县,被誉为“桑蚕之乡”,今年全县桑园面积稳定在25万多亩,占全市桑园面积70%以上。如今,越来越多像黄海燕这样的蚕农靠种桑养蚕走上了致富道路,日子越过越好。

原文链接:http://epaper.lbnews.com.cn/pc/content/202406/29/content_163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