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字号”农科成果在东盟国家落地生“金”
广西农科院携手东盟共筑农业繁荣路
广西日报2024-01-20 ■ 本报记者 李新雄 通讯员 关妮纳
广西农业科学院与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龙美达农业公司合作,在柬埔寨推广广西农业科学院自主选育的香蕉品种约3000万株,种植面积20万亩,并建成6300亩高标准香蕉种植示范园、年产1000万株香蕉组培苗厂和日包装10000件(6个冷柜)的包装厂。(广西农科院供图)
在培训、研究、咨询、交流和发展机会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示范推广新品种、实施联合研究项目……不久前,广西农科院院长邓国富与越南农业大学副校长范文强在越南续签为期5年的合作备忘录,这已是双方第5次签约,为双方的科技合作发展继续注入强劲动力。
如今,广西农科院在越南建立农业示范基地7个,一大批“桂字号”优质农作物在基地开花结果。“广西农业科技成果已经成为推动越南农业发展的最强助攻。”范文强感慨。
跨山海、促转化,聚人才、攻难关,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携手东盟国家共筑农业繁荣路。作为我区农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广西农科院深化拓展与东盟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从示范基地走向国际舞台
由广西农科院牵头建设的中越农业综合技术示范研究推广基地坐落在越南农业大学内,是中国在越南建设的第一个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基地。
2000年建立至今,该示范基地每年都迎来广西农科院的农作物优良新品种和新技术在这里安家落户。作为合作的见证者,范文强分享了一组数据: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让越南种粮农户亩产倍增,热区葡萄栽培技术改写了当地不能商业化种植葡萄的历史,网纹甜瓜一年成功种三茬丰富了当地百姓的果篮子……中国的400多个农作物品种经过试验基地的示范后推广,经济效益显著。
随着合作的升级,广西农科院与广西种业公司联袂在越南高平、谅山、北江等边境省份共建中越(广西)边境农业科技走廊。
依托7个农业示范基地、50多个示范点,广西农科院在越南的惠农强农工作风生水起。广西农科院在东盟特别是越南的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水平在全国农业科研院所中处于领先地位。
以基地为媒,携手发展中国家共筑农业繁荣路是近年来广西农科院国际合作的重头戏。除了越南,该院在老挝、柬埔寨、缅甸建成多个基地和研究中心;一批水稻、玉米、蔬菜、木薯等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基地在布隆迪、贝宁、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闪亮登场……11个境外示范基地、研发(改良)中心的精彩亮相让广西农科院国际合作朋友圈越扩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部首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东盟国际农业科技创新院、“一带一路”国际甘蔗产业科技创新院、“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等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先后落户广西农科院。该院国际合作处处长唐其展表示,这些创新平台的建设,让“桂字号”农科成果有了广阔的国际交流舞台。
“近年来,我们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平台,牵头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1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在东盟国家建立了一批国际合作示范基地,主办一系列大型学术研讨会,积极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广西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邓国富告诉记者。
邻国点赞“桂字号”成果
1月的柬埔寨贡布省龙美达农业公司高标准香蕉种植示范园内,一派丰收的景象,黄澄澄的“桂字号”香蕉新品种凭借高颜值、好口感,在当地独领风骚。
6300亩的香蕉园绿意盎然,装满香蕉的货车进进出出;紧挨着种植示范园的香蕉组培苗厂正开足马力,源源不断提供健康优质的香蕉苗,年产1000万株的香蕉苗和日包装1万件(6个冷柜)的香蕉包装厂仍满足不了当地的市场需求……得益于广西农科院育成的香蕉新品种、香蕉组培苗生产技术,柬埔寨龙美达农业公司成为当地的香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15万亩香蕉的产业发展。
牵头成立国际糖业科技协会,成功举办7次国际会议;受邀参与主办国际糖业杂志《Sugar Tach》,面向全球发行,并被SCI收录;博士后工作站先后培养来自古巴、孟加拉国、印度等外籍博士后12人;牵头成立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发展至今吸纳43家国内、22家东盟国家成员单位加入;牵头成立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该中心以重大项目形式纳入自治区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建设……有了创新平台的基础,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广西农科院以技术创新立本,以开放合作为谋,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功实施农业科技“走出去”。
同样享受“桂字号”农科成果“走出去”惠泽的还有不少越南种植户。“前几年,我打听到广西农科院的夏黑葡萄质优量高,就把原来的5000平方米甜瓜地改种了夏黑葡萄。”今年,越南葡萄种植户阮文业又迎来一个丰收季。“在广西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指导下,葡萄一季果产量达8.5吨,平均价格10万越南盾/公斤(折合人民币30.3元/公斤)。”阮文业每每提起广西的专家和葡萄,赞不绝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和东盟培养更多的青年农业科技生力军,广西农科院依托科技部“发展中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和自治区科技厅“百名东盟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工作计划”,5年来接收来自“杰青”10人。同时,与东盟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联手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中越作物病虫害防控联合实验室、中泰蔬菜种质创新及新技术研究联合实验室、中老土壤肥料检测联合实验室、中越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联合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应运而生,极大提升了合作国家的农业研究广度和深度。
“在广西农科院学习了一年时间,收获很大,回国后,我作为老挝农林研究院玉米育种研究室的骨干,已能独当一面开展研究。”老挝玉米育种专家潘达龙点赞广西农科院。
伴随着“桂字号”农科成果的落地生“金”,不仅促进了东盟国家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还培养了数万名农业科技人才和种植能人。
引才引智激发再创新
乘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广西农科院吹响了加快农业国际化的号角,广西农业科技“走出去”的步伐愈加稳健。“引进来”则为本地农业发展引入了全球视角,加快介入全球农业科技创新前沿战略布局。
2023年是海外专家普拉卡全职来到广西农科院工作的第5年,担任广西农科院甘蔗所科研所长5年间,普拉卡带领团队每年培育2—3个甘蔗新品种,助力选育的桂糖系列甘蔗品种在广西种植面积达56%,年产值超过400亿元。他还推动广西农科院与法国、阿根廷、巴西、日本、斯里兰卡等国家签署合作协议,全所SCI论文年发表量由10篇增加到40多篇。杰出的贡献让普拉卡先后荣获“广西金绣球友谊奖”“国际糖业研究与促进联盟终身成就奖”。
面向全球,一事一议,普拉卡是广西农科院引才聚智的典型代表。该院相继引进的一批海外专家,为推动广西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12位荣获“广西金绣球奖”。
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广西农科院每年在国内外举办国际培训班,培训外国农业官员、专家学者及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20多期、2500多人次。并陆续派出55批次、180人次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研究、短期培训及参加国际会议等,接待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批200多人次来访、合作交流和培训团。
创新利用热带亚热带优异种质资源,协同创制出一批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随着人才引进项目的实施,一批引进再创新的技术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广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更有效地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更多“广西方案”。
原文链接:http://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4-01-20&code=001&xuha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