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英:让我们的亮“荔”技术遍地开花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23-03-22 09:22:05
  • 浏览(12952)
  • 收藏
浏览字号:

广西农业科学院第二批青年拔尖人才系列报道之二十二

王凤英:让我们的亮“荔”技术遍地开花

获得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硕士学位后,2009年11月,王凤英从山东来到广西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工作。2013年广西荔枝龙眼创新团队成立,王凤英所在团队成为广西荔枝龙眼创新团队成员,开始从事荔枝龙眼害虫防控研究。从此,荔枝龙眼害虫防控成了她长期从事的研究课题。

然而,生在山东的她在参加工作前,连荔枝树都未曾见过。要不要长期研究荔枝龙眼害虫防控?这个事情也苦苦困扰了她很久。有一次她和团队成员下乡,有位果农拿着病果过来咨询时殷切的眼神让她想起远在家乡的农村父母,也让她想起自己学这个专业的初衷:能够解决农民的问题。于是,她坚定地开始了果树害虫防控研究的道路。

由于整个团队在荔枝龙眼病虫害方面的研究都是刚刚起步,一切都在摸索中。开始下乡调研时,果农的很多问题她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下乡次数多了,她发现很多果农都很和善,他们对生产中的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问题她都有答案了,很多果农喜欢在微信上联系她了,她也在工作中逐渐找到了乐趣。帮助别人本来就是一件开心的事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别人更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

广西水果产量和面积均居全国第一,2020年广西水果面积2028万亩,其中荔枝200万亩,龙眼约300万亩,广西荔枝龙眼病虫害约200种,荔枝蛀蒂虫是最重要的害虫,以幼虫蛀食果蒂造成“虫粪果”可使果实受害率高达60%-80%,严重影响荔枝产量和品质。过去防治该虫只能依靠化学防治,整个荔枝果期果农需喷药7~10次。频繁施药不但增加成本投入,也严重影响果品质量、污染环境。很多老前辈提醒她,荔枝蛀蒂虫一直是广西荔枝龙眼上最难防治的害虫,因为它的卵有卵壳保护,幼虫直接钻进果蒂处,蛹有蛹膜包裹,成虫行踪不定,目前的杀虫剂很难接触到虫体。同时,荔枝蛀蒂虫不能人工饲养,试验虫源只能在每年4-7月份从果园采集,这更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防虫形势严峻,却没有突破口。王凤英没有被困难吓倒,她和团队成员从荔枝蛀蒂虫的生物学习性入手,明确荔枝蛀蒂虫成虫为防控关键,并制定了精准测报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荔枝蛀蒂虫精准防控技术,在整个荔枝果期对该虫施药1-2次,防效可达97%以上,为果农的丰产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对绿色健康高品质水果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如何提供更健康的绿色产品是限制荔枝龙眼等鲜食产品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如何进一步提高荔枝龙眼品质,真正做到无公害产品甚至绿色产品是当前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王凤英和团队成员通过研究发现,夜晚光照可以抑制荔枝蛀蒂虫卵巢发育从而降低该虫产卵量,研发出光驱避法防控荔枝蛀蒂虫技术,该技术高效、绿色、低成本、易操作,在不施用杀虫剂的情况下即可有效防控荔枝蛀蒂虫危害,是一项真正值得推广、且易于农民接受的新型实用技术。

该技术一经推广,立刻得到广大媒体、同行及果农的热烈响应,广西水果生产技术指导站印发《关于大力推广“光驱避”法防控荔枝蛀蒂虫技术的通知》(桂果技字〔2019〕27号)大力推广该技术。该技术入选自治区农业农村厅2021年广西农业主推技术和广西农业科学院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品种和技术。“广西灯光荔枝”已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2022年灵山县光驱避示范区还登上《航拍中国第四季广西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该技术已被广东、海南等荔枝果农应用,效果非常好,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这项技术是在我们团队负责人廖世纯研究员的带领下研发出来的,我们一定要多向前辈们学习。”王凤英继续说道,“目前很多科研成果是搞清楚机理再实施推广,我们这项技术是机理还没完全研究透彻就被大家提前应用了,这也说明我们这项技术是真的好用,同时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我们会继续研究其应用机制,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我们还发现,夜晚光照可能对很多鳞翅目害虫的发生为害都有抑制作用,这也为其他害虫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前辈们一直教导我们,要做顶天立地的农业人,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们要继续践行前辈们的初心和使命,也希望对这项技术感兴趣的国内外同行们与我们多多交流,让我们的亮‘荔'技术在广西乃至全国遍地开花,为农民防虫减轻一点负担,为我国农业作出一点贡献,这样也就心满意足了。”王凤英笑着说道。

王凤英在田间调查荔枝虫害_副本.jpg

王凤英在田间调查荔枝虫害

王凤英在实验室进行荔枝蛀蒂虫繁殖力调查试验_副本.jpg

王凤英在实验室进行荔枝蛀蒂虫繁殖力调查试验

院办公室  薛臣艺供稿/王凤英供图  杨朗审核

责任编辑:薛臣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