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澳洲坚果的蝽象类及防治方法
  • 发布单位: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 2023-01-28 10:33:41
  • 浏览(6022)
  • 收藏
浏览字号:

澳洲坚果又名昆士兰栗、夏威夷果、巴布果、澳洲胡桃等,是山龙眼科(Proteaceae)澳洲坚果属(Macadamia F.Muell)植物。澳洲坚果原产于澳大利亚昆士兰与新南威尔士的亚热带雨林[1],20 世纪60~70年代开始引入中国。近年来,我国云南、广西、广东、贵州等地区开始大力发展,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由于澳洲坚果栽培时间较短,过去未发现有严重的病虫害或大面积的病虫害发生,随着种植时间的增长及面积的扩大,危害澳洲坚果的害虫种类不断增多,群落结构日益复杂,危害程度逐步加重,对澳洲坚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澳洲坚果的害虫中,蝽象类是以刺吸方式危害澳洲坚果的一类重要害虫,近两年对澳洲坚果的危害越来越严重,造成巨大损失。据广西坚果产业协会2014-2016年统计,广西一些管理不当的果园中,蝽象类对果实的危害率最高达到90%,受害的果实成熟时外观与正常果实无异,但果仁已萎缩腐烂,商品价值极低,损失严重。

1.蝽象类害虫危害

1.1蝽象类害虫危害特点

蝽象类害虫以成虫、若虫刺吸嫩枝、花穗、幼果的汁液,导致落花落果。其分泌的臭液触及花蕊、嫩叶及幼果等可导致接触部位枯死,叶和梢被害后症状不明显,刺吸果实时被害处木栓化,变硬,种壳未栓化的果实不脱落,果壳继续发育,但果仁发育停止而下陷,干瘪或招致病菌侵染而腐烂变质,严重影响品质和产量,个别果园受害达40%以上。

2.2 蝽象类害虫种类及危害规律

    根据调查,在澳洲坚果上危害的蝽象类害虫鉴定出主要有以下5种:

2.2.1 茶翅蝽Halyomorpha Picus Fabricius

成虫茶褐色或黄褐色,体长15毫米左右,宽约8毫米,体扁平,前胸背板、小盾片和前翅革质部有黑色刻点,前胸背板前缘横列4个黄褐色小点,小盾片基部横列5个小黄点,两侧斑点明显。若虫分5龄,初孵若虫近圆形,体为白色,后变为黑褐色,腹部淡橙黄色,各腹节两侧节间有一长方形黑斑,共8对,老熟若虫与成虫相似,无翅。卵短圆筒形,直径0.7毫米左右,周缘环生短小刺毛,初产时乳白色、近孵化时变黑褐色。

该虫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墙缝、石缝,树洞和草堆等处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活动,危害多种果树。6月中旬开始产卵,卵多产于叶背,常20余粒排列成一卵块。卵期4~5天,若虫孵化后,先静伏于卵壳周围或上面,以后分散危害。9月下旬以后当年成虫飞向房屋、石缝及其他场所潜伏越冬。

2.2.2 稻绿蝽

稻绿蝽有三种不同的分化类型:

全绿型N. viridula forma typican L.:体长12~16毫米,宽6~8毫米,椭圆形,体、足全鲜绿色,头近三角形,触角第3节末及4、5节端半部黑色,其余青绿色。单眼红色,复眼黑色。前胸背板的角钝圆,前侧缘多具黄色狭边。小盾片长三角形,末端狭,基缘有3个小白点,两侧角外各有1个小黑点。腹面色淡,腹部背板全绿色。

斑点(点绿蝽)Negara viridula forma aurdntiaca costa:体长13~4.5毫米,宽6.5~8.5毫米。全体背面橙黄到橙绿色,单眼区域各具1个小黑点,一般情况下不太清晰。前胸背板有3个绿点,居中的最大,常为棱型。小盾片基缘具3个绿点中间的最大,近圆形,其末端及翅革质部靠后端各具一个绿色斑。

黄肩型(黄肩绿蝽)N. viridula forma torggata Fabrius:体长12.5~15毫米,宽6.5~8毫米。与稻绿蝽全绿型很相似,但头及前胸背板前半部为黄色、前胸背板黄色区域有时橙红、橘红或棕红色,后缘波浪形。卵环状,初产时浅褐黄色。卵顶端有一环白色齿突。

若虫共5龄,形似成虫,绿色或黄绿色,前胸与翅芽散布黑色斑点,外缘橘红色,腹缘具半圆形红斑或褐斑。足赤褐色,跗节和触角端部黑色。该虫一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各种寄主上或背风荫蔽处越冬。第二年于4月上旬始见成虫活动,卵产在叶面,30~50粒排列成块,初孵若虫聚集在卵壳周围,2龄后分散取食,约经50~65天变为成虫。

2.2.3 麻皮蝽Erthesina full (Thunberg)

成虫体长18~24.5毫米,宽8~11.5毫米,体稍宽大,密布黑色点刻,背部棕黑褐色,由头端至小盾片中部具1条黄白色或黄色细纵脊;前胸背板、小盾片、前翅革质部布有不规则细碎黄色凸起斑纹;腹部侧接缘节间具小黄斑;前翅膜质部黑色。头部稍狭长,前尖,侧叶和中叶近等长,头两侧有黄白色细脊边。后足基节旁有挥发性臭腺的开口、遇敌时即放出臭气。若虫与成虫相似,体红褐或黑褐色,无翅。卵近鼓状,顶端具盖,周缘有齿,灰白色,不规则块状,数粒或数十粒粘在一起。

该虫1年生1代,以成虫于草丛或树洞、树皮裂缝及枯枝落叶下及墙缝、屋檐下越冬,翌春果树发芽后开始活动,5~7月交配产卵,卵多产于叶背,卵期约10多天,5月中下旬可见初孵若虫,7 ~8月羽化为成虫为害至深秋,10月开始越冬。成虫飞行力强,喜在草莓或树体上部活动,有假死性,受惊扰时分泌臭液。

2.2.4 稻棘缘蝽Cletus punctiger Dallas

成虫体长9.5~11毫米,宽2.8~3.5毫米,体黄褐色,狭长,刻点密布。头顶中央具短纵沟,头顶及前胸背板前缘具黑色小粒点,触角第1节较粗,长于第3节,第4节纺锤形。复眼褐红色,单眼红色。前胸背板多为一色,侧角细长,稍向上翘,末端黑。若虫共5龄,3龄前长椭圆形,4龄后长梭形。5龄体长8~9.1毫米,宽3.1~3.4毫米,黄褐色带绿,腹部具红色毛点,前胸背板侧角明显生出,前翅芽伸达第4腹节前缘。卵长1.5毫米,似杏核,全体具珠泽,表面生有细密的六角形网纹,卵底中央具1圆形浅凹。

该虫一年发生3代,在广东、云南、广西无明显越冬现象。羽化后的成虫7天后在上午10时前交配,交配后4~5天把卵产在寄主的茎、叶或穗上,多散生在叶面上,也有2~7粒排成纵列。

2.2.5 大稻缘蝽Leptocorisa acuta(Thunberg)

成虫体长16~19毫米,宽2.3~3.2毫米,草绿色,体上黑色小刻点密布,长,侧叶比中叶长,向前直伸。顶中央有1短纵凹。触角第1节端部略膨大,约短于胸长度之和。喙伸达中足基节间,末端黑。前胸背板长,刻点密且显著,浅褐色,侧角不突出较圆钝。前翅革质部前缘绿色,余茶褐色,膜质部深褐色。雄虫的抱器基部宽,端部渐尖削略弯曲。黄褐至棕褐色,长1.2毫米,宽0.9毫米,顶面观椭圆形,侧面看面平底圆,表面光滑。若虫与成虫相似,共5龄。

该虫在广西1年发生4~5代,无明显越冬现象,4月上中旬产卵,成虫历期60~90天。若虫期15~29天。成、若虫喜在白天活动,中午栖息在荫凉处,羽化后10天多在白天交尾,2~3天后把卵产在叶面,昼夜都产卵,每块5~14粒排成单行,有时双行或散生。

3. 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1)减少虫源 冬春期间,结合积肥清除果园边及附近杂草,减少越冬虫源;

2)人工捕杀 利用成虫在早晨和傍晚飞翔活动能力差的特点,进行人工捕杀;成虫产卵期,查找卵块摘除。

3.2 生物防治

    主要利用天敌防治。蝽象类的寄生性天敌主要有沟卵蜂Trissolcussp、角槽黑卵蜂Telenomussp、蝽卵金小蜂Acroclisoidessp、平腹小蜂Anastatussp.、蝽卵跳小蜂Ooencyrtussp,捕食性天敌主要有小花蝽Oriussp、虎斑食虫虻Astochiavirgatipes、白头小食虫虻Philonicusalbiceps、大食虫虻Promachusycsonicus、捕食性蜘蛛、猎蝽、草蛉等[9]。

3.3 化学防治

1)掌握在每年3月第一代成虫活动期用90%敌百虫700倍液喷雾;

2)若虫盛发高峰期,群集在卵壳附近尚未分散时用药,可用菊酯类(溴氰菊脂、氯氰菊脂等)农药2000~3000倍液喷雾;

3)花谢后小果期、果实膨大期,直至6月中旬坚果种壳木栓化,可用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阿维菌素1500倍喷雾。15~20天1次,轮换用药。

4.结语

在澳洲坚果生产中,蝽象类害虫由于是刺吸危害,果实的伤口不明显,往往不受重视。而近年来澳洲坚果规模化发展,给蝽象类害虫繁衍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导致其危害越来越严重。在相关报道中,云南澳洲坚果的蝽象类害虫有稻缘蝽、稻绿蝽、油茶宽盾蝽、菜蝽等,主要害虫是稻缘蝽,而根据我们在广西产区的调查研究,除了稻缘蝽、稻绿蝽,茶翅蝽、麻皮蝽对澳洲坚果的危害也十分严重,其他蝽象暂时未见危害。这可能是因为广西的澳洲坚果大面积栽培时间起步较晚,且由于是不同的地域环境和调查时间相隔较大,害虫的类群也会有相应的不同。茶翅蝽、麻皮蝽本是食性很杂的害虫,危害多种果树,当澳洲坚果大面积栽培时,其便可以转移到澳洲坚果上面危害。稻绿蝽、稻棘缘蝽、大稻缘蝽主要危害水稻、小麦、豆类等粮食作物,也可以危害一些果树如柑橘等,近几年发现在澳洲坚果上危害,这可能与澳洲坚果大面积栽培而其他寄主植物栽培减少有关。今后,澳洲坚果栽培面积在不断的增长,更应该引起对蝽象类害虫的重视,才能保证澳洲坚果产业蓬勃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