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求学,最后回到大山,服务大山的人民,是她自儿时以来不变的初心;十四年埋头科研,大胆探索消青技术,融入科研内容,是她对科研成果的执着;积极培养团队,在实例中以身作则教育青年科研人,是她对行业未来的操持。
人物简介:罗莲凤,壮族,园艺专业硕士,现任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副主任,多年致力于茶叶加工技术研究工作,发明了白茶低温消青技术和自动转料翻拌、智能控温湿发酵红茶新技术,提升了国内花香型白茶、红茶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带动了国内花香型茶产业整体发展。
正值初春天气,只见一路上有的是红桃绿柳,燕舞莺啼,记者一行人驾车绕过崇左的石山丘陵来到了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天空飘着蒙蒙烟雨,记者隔着雨雾看到了罗莲凤,突然心有所悟她为什么会从事茶叶研究,她的气质正像茶树一般清雅,不禁好奇她品茶寻芳的科研旅途是什么样的精彩。
从山中来,助力家乡振兴是她的使命
在办公室里,罗莲凤为每个人泡了一杯花香型红茶,这款茶运用了她研究的加工工艺,花香四溢。穿过杯口的氤氲茶雾和窗外的丝丝浽溦,我们就茶追忆往事……
“我的父母是农民,我从小看着他们高强度地在田间劳作,忙碌一整年收入却没有多少。那时我就想过,长大后我要把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提高起来,让他们生活过得更好。”大学毕业后罗莲凤直接加入了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以来,始终怀揣着帮助广西农户提高收入的初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作为农村的孩子,我懂得这片土地的农户需要什么”。广西大部分地区地处南亚热带南沿,气候温暖湿润。研究所位于崇左市龙州县,这里年平均气温在22℃以上,夏季雨量充足、湿度高,冬季温暖干燥、常年无霜。罗莲凤和同事们认为研究所周围的环境非常适合茶叶种植,这为她们提供了很多实验材料,如果能在加工环节将茶叶消青、发酵的成本降低,并将茶叶品质提升,就能提高茶叶商品化收益,让广西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户获得更多利润。
“科研不能脱离实际,助农不能离开市场。”罗莲凤带领团队成员深入村镇,向农户推广种植适合精加工的茶叶品种,同时积极联系茶叶企业,为农户提供后续销路。团队研发出具有肉桂香、桂花香、玫瑰香等3个广受市场欢迎、价值较高的花香型红茶新产品,提升了夏季乌龙茶鲜叶以及虫害鲜叶的综合利用率,为茶农增收、提高茶园综合效益找到了新的出路。
工作中的罗莲凤
近年来,罗莲凤和团队成员建设服务茶叶特色科技示范村18个,推广示范种植面积3880亩,打造科技示范乡镇2个,让茶叶成为了广西农户脱贫的“绿色银行”。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罗莲凤长达十四年不懈努力和矢志初心的辛勤付出。
十四年“杀青揉捻”的科研时光
传统白茶制作过程中只需要把采下的新鲜茶叶放在竹席上置于微弱的阳光下,或置于通风透光效果好的室内,让其自然萎凋,晾晒至七八成干时,再用文火慢慢烘干即可。但是传统工艺刚生产出来的白茶产品普遍存在青气大的问题,需要时间慢慢退去青气。茶叶的青味如果不能去除,茶叶的品质将受到明显影响,茶汤的成色和口感大为降低,这样的产品市场价值受影响。能否在白茶制作的时候消掉不愉悦的青味,关系到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的效益。项目没有进展之时,罗莲凤和团队苦思良方——是不是能将其他茶类加工中的晒青、低温消青技术融入白茶加工?运用科技消青可比自然消青快多了!罗莲凤很快组织团队开始技术实验,运用研究所的设备进行初次尝试,实验结果告诉大家这个思路是可行的!由此及彼,团队在实验中还想到了能将乌龙茶的轻晒青、轻摇青工艺与自动转料翻拌、智能控温湿发酵新技术融入红茶加工。首先,茶叶作为一种农产品,品质的好坏要从源头抓起,为获取第一手原茶叶资料,罗莲凤经常翻山越岭深入茶园深处,土壤、光照、温湿度……她默默记下了在加工实验中表现出色的茶叶生长需要的条件。其次,技术加工中每一环的关键变量都需要严格把控,白茶低温消青的温度具体需要多少、红茶自动转料翻拌需要转多少次、红茶智能控温湿发酵的温度湿度又要控制在多少……“而且新技术的细节要求和传统大部分不相同,比如说白茶的萎凋程度,传统白茶通常萎凋至干瘪,这个时候我们的技术是无法消青的。”这些数据空缺都等待着罗莲凤去填写。
罗莲凤(右)和团队成员检查测试样本
生产参数总结,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基础。此时此刻,若继续在实验室进行加工实验,受限于设备条件,罗莲凤团队有些施展不开手脚。罗莲凤积极为研究所和茶叶企业搭建沟通桥梁,在研究所内搭建了一个小型茶叶加工厂。有了最新设备的支持,研究按生产流程有序开展。罗莲凤和团队记录下每一项最佳的实验数据,白茶的萎凋至含水量30%时进行消青效果最佳,红茶叶片在一定程度的翻炒碰撞后会散发花香……最终,罗莲凤团队研发出白茶生产新技术,制出的白茶产品花香浓郁,滋味甘甜,解决了传统白茶花香低、滋味淡的缺陷,使制优率提高18.1%;研发出红茶生产新技术,制出的红茶花香高、滋味醇爽,解决了传统红茶花香低、滋味淡的弱点,使生产效率、制优率分别提高25.8%、19.6%。同时,革新单组萎凋模式,形成多组式萎凋技术,使制优率提高21.7%,能耗降低23.2%,提升了萎凋质量、促进香气滋味形成,突破了传统萎凋靠天萎凋、智能化低等产业共性问题。
花香型白茶、红茶成为了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主打茶叶产品,向广西、福建19家茶叶企业进行推广应用。罗莲凤和团队也在广西村镇中积极宣传推广花香型白、红茶产品,指导农户种植适合上市加工的茶树品种,转移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推动了广西“产业扶贫”工作。
回首望去,对于花香型白、红茶加工技术的研究已经用了十四年。十四年的研究旅途太过漫长,罗莲凤也有过放弃想法。罗莲凤回忆起那段艰难啃下科研任务的日子,她和团队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广西农户,让茶叶成为他们的绿色银行走上脱贫之路的任务也压在她和团队身上,“耗时这么久的研究没有出成果,没想过放弃那是假话,但是农户们都在等着我们,不能辜负了他们。”这种想要放弃的悲观想法一瞬即逝,家乡人民的殷切期望和一颗想要服务于生养自己家乡的诚心支撑着罗莲凤不断攻克难题,她的真心也像她研究的产品一样散发迷人花香。
与茶相伴,让茶成为广西的绿色名片
故事的开头,就像泡茶一样,茶叶在水中慢慢浸出颜色、香气,罗莲凤在农学和园艺专业的学习中慢慢爱上茶,愿意把它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茶叶是中国的瑰宝,中国茶文化也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茶’字拆开看,是人在草木中行走,也就是说我们的茶文化主张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和为美。”罗莲凤在这引用了句俗语,“柴米油盐酱醋茶,就像我们现在边喝茶边聊天,茶也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喜欢通过品茶、分享茶,增添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以茶会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价值观。罗莲凤和团队主要研究的花香型白茶、红茶有16个新产品,新产品香味浓郁独特,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感受到茶叶的美妙之处。
茶叶的加工研究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茶的认识,也在弘扬着中国独特的茶文化。通过增强年轻人对茶文化的认知,提高文化自信心,从而让年轻人加入从事茶产业。罗莲凤和她的团队会在这为他们提供专业又充满机会的平台,让茶产业的新鲜血液自然加入系统运行。
罗莲凤在采摘茶叶
罗莲凤所在的学术团队共有16人,大部分是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在工作中,罗莲凤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引导团队成员加强业务学习,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目前,这16个人已经逐渐磨合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青年科研团队。“这还不够,有个现实问题,我们这招人总是比别人难些,研究所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我们为了更容易收集实验数据落位在山里,你们(记者)也在路上耗费了很多时间吧。”罗莲凤感慨道,“我希望走出大山的孩子,最后还是能回来,回到生养我们的这片土地。”罗莲凤对团队成员尽心负责地教导,她希望培养的成员最后都能独当一面,支撑起研究所的学术梯队,吸引更多人才来到广西。她相信,经过一代一代的努力,广大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户能够借助茶叶过上好日子,她和团队研发的花香型茶叶也会成为一张广西独特的绿色名片,面向世界发放。
【主要科研成果和荣誉】
先后主持和参与广西科技开发、广西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各级科研项目24项,获得科技成果登记16项,其中获省市级科学技术奖12项,主持《花香型白、红茶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广西技术发明二等奖,参与项目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中文核心等刊物发表论文20篇。主持和参与研发的16个茶叶新产品在全国性比赛获奖22次,并将新产品配套新技术制定发布广西地方标准3项。其中以第一发明人发明了白茶低温消青新技术和自动转料翻拌、智能控温湿发酵红茶新技术,解决了花香型白、红茶产品香气低、滋味淡和智能化程度不高等产业共性问题,提升了国内花香型白、红茶生产的水平和品质,实现了智能化制茶设备的产业化应用,带动了国内花香型茶产业的发展和整体升级。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D7dAOZnr0RJ5TXwjwLn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