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本报通讯员陆小平 本报记者袁琳
葡萄耐旱怕雨,潮湿极易感病,盛产于大西北。广西春夏多雨,葡萄病害难防,历来视为“葡萄禁区”。
新世纪里,葡萄在广西异军突起。2009年,全区葡萄果园面积19.3万亩、产量18.08万吨、产值6.4亿元,分别比1999年增长1.76倍、6.09倍、7.42倍。近五年,每年面积增幅更是在20%以上,发展速度之快位居各类水果之首。今年,全区又新种葡萄5万多亩,跻身年产量20万吨“水果十强”之列。
如今,在兴安、灵川、资源等县,连片万亩的葡萄基地一望无际,“华南吐鲁番”从一县扩展到多县,从桂北延伸到桂南,葡萄遍及全区14个市,覆盖过半县份。广西,出人意料地成了葡萄优势产区。
“葡萄禁区”变优势产区的奇观,究竟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1
覆膜巧避雨干湿随人意
病害防得住栽种没问题
葡萄对光温水指标要求较高。广西地处亚热带,光温好,雨水多。上半年多雨,夏葡萄易得病害;下半年生产冬葡萄的条件则优于北方,也优于周边各省。
“三避”技术的成功应用——树顶覆盖薄膜为葡萄“打伞”避雨,一举破解广西上半年多雨、葡萄易得病的难题,让葡萄首先在桂北扎下根。配合科学修剪,控制树形树势,讲究通风透光,调节水分湿度,更有效防止和减少病害发生。通过大量引种、试验,反复筛选、比较,我区先后选育出葡萄鲜食品种30多个,其中主栽品种10多个;还培育出超藤1号特大型葡萄和NW196毛葡萄等加工专用良种。
简便易行的实用技术,科学合理地利用气候特点,巧妙趋利避害,广西就这样由葡萄的禁区变成产区。
2
一年熟两季上市得佳期
亩产两万元果农不稀奇
长期以来,我国葡萄一年一收,以秋熟早冬熟为主,上市集中。广西光照足,高温时间长,农业水果部门综合运用覆盖防寒、科学用肥、催芽催花等多项先进技术,进一步实现一年两收。夏葡萄在桂林7月上旬成熟,在南宁6月上旬成熟,比北方主产区提早1—2个月。
第二季葡萄由于秋冬阳光好雨水少,更是有利无弊。岁寒时节有新鲜葡萄上市,尤为全国少有。特别难得的是,农业水果部门通过技术改进和品种多样化,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人工调节和有效延长葡萄上市期,可比北方葡萄迟熟一两个月以上。
一年两熟,一早一迟,主攻市场空档,广西葡萄独占优势。
葡萄本来就是高档水果,加上加工性能好、果园观光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十分可观。8月19日全区葡萄生产现场会上,兴安、灵川两县的果园让人看到,“两代同堂”的一年两熟葡萄,平均亩产夏果稳定在1250—1500公斤,冬果500—750公斤,亩产值1.8—2.5万元。柳江县鲁比村部分农户种植双季葡萄,夏果平均亩产近2吨,冬果近1吨,两季合计亩产值近3万元。资源县一个葡萄种植户介绍,他连续几年卖果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生产无公害
争当好基地
五年大发展
产值五十亿
广西葡萄产区大多沼气普及率也高,沼渣沼液成为主施的有机肥。各地葡萄园90%以上使用果实套袋技术,有效防止农药污染,避免果皮损伤。目前,8个产区县的葡萄被自治区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家公司的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兴安县被评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最近举行的“中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评选,广西选送的3个产品从20多个产品中脱颖而出,获得2项金奖和1项鼓励奖。
8月19日全区葡萄生产现场会提出,将用5年时间,把全区葡萄发展到面积50万亩、产量80万吨、产值50亿元,做大做优做强为“万元增收工程”示范产业,打造出1—2个全国驰名品牌。
(本文图片:喻湘泉袁琳/摄)摘自《广西日报》201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