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产业化项目落地 桑葚果迎来好景
  • 发布单位:null
  • 2017-04-19 08:18:30
  • 浏览(7479)
  • 收藏
浏览字号:

因为极难保存的特性,我区每年浪费的桑葚果达两万吨
产业化项目落地桑葚果迎来好景

南国早报2017-04-17■南国早报记者佘鸿雁

广西的水果资源品种有300种,在这些水果中,有一种比草莓、荔枝更不易保存的,那就是桑葚。因为其极难保存的特性,每年我区浪费的桑果达2万吨。随着“桑葚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逐渐落地,目前我区已在一家企业建立桑果加工技术生产线,并在5家企业推广应用该技术,桑果酒、桑果汁、桑葚酸奶等越来越多高附加值加工产品的出现,让原本被浪费掉的桑葚有利可图

1每年浪费桑果两万吨

从2005年至今,广西的桑蚕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其中桑园面积连续4年全国第一。然而这些第一,并没有让广西从中赚到大钱。

广西蚕桑加工业水平十分落后,每年大量的茧丝原料运送到江苏、浙江一带加工成精致的丝制品,高额利润在那里产出。而本地虽然也有少量拉丝厂、丝绸加工厂,但形成知名品牌的几乎没有。

说起桑树,大部分人的反应还是用来养蚕。桑蚕衍生的相关产业,例如食品、化妆品和医药则是空白。其实桑树的全身都是宝,从根到叶到果,入药、食用都很好。桑蚕业最大量副产物之一的桑葚,之前也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桑葚极不易保存,鲜果长在树上,成熟后手指一碰就掉;摘下来刚回到家里,已开始化水。

长期以来,大量桑葚只能用于制种后弃于田间地头成为废弃物,不仅造成资源极大浪费,还污染生态环境。广西农科院加工所所长孙健说:“我区鲜桑果每年浪费了两万吨。”

2产业化项目落地

为了改变广西桑葚资源丰富但加工水平低的现状,广西农科院加工所从2010年开始承担起“桑葚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

喜欢农家乐的市民会发现,现在去郊外除了葡萄、草莓等水果的观光采摘外,开始出现了采摘桑葚的农场。这便是该项目落地后带来的改变之一。不过,能及时被游客摘走的桑葚只是一部分,这样消耗的产量有限。接下来的加工、帮农户综合利用过程,才更有利可图。

孙健告诉记者,经过数年科研与成果转化,项目填补了我区桑葚资源综合系列深加工和产业化示范推广的空白。首次在我区建立桑果汁饮料、桑葚水牛奶酸乳加工核心生产示范基地和生产线;研发出桑果汁饮料、桑果酒、桑葚水牛奶酸乳、桑葚荔枝混合饮料、桑含片和桑饲料等8个新产品。

项目先后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十大科技创新与推广成果奖等多个奖项。项目成果转化企业后,目前已在一家企业建立桑果加工技术生产线,并在5家企业推广应用该技术。据了解,如今在隆安、平果、邕宁、上林、横县等地,陆续出现了桑葚加工、酿酒企业,让我区桑蚕产业链得以延伸。

3让一流水果匹配一流价格

水果产业是广西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其实不光是桑葚,我区许多水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但与之相应的加工业却完全不匹配。广西水果产业目前是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局面。

加工业既可减少水果腐烂损耗率,又可增加产品附加值。比如鲜桑果,加工成酒,产值至少翻5倍以上。据了解,当前发达国家水果加工率为总产量的70%~80%,我国水果加工率约8%,而广西加工水果量约70万吨,不到5%。

2016年全区具备食品生产资质的企业总数为5716家,其中有水果加工资质的企业仅223家,仅占3.9%。其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企业很少,大都是缺乏科技含量和规模效益的家庭作坊式加工。大部分水果加工仍然是罐头、果脯、干果等低附加值产品,虽然近年来一些企业陆续开发出果汁、果酒、果酱等产品,但市场开拓有限。

要让一流品质的水果也产生一流的价格,有关人士表示,我区还需重点开展大宗及特色果蔬保鲜及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攻关。

隆安县南圩镇灵利村的村民正忙着采运桑葚。 黄文媚摄

原文链接:http://ngzb.gxnews.com.cn/html/2017-04/17/content_13817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