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代八桂儿女将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连,以只争朝夕的姿态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今天起,《广西新闻》开设“爱国情 奋斗者”专栏,讲述为国家建设发展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和在平凡岗位上不懈奋斗的普通人的故事,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首先来认识广西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孙健。他带领团队致力于农产品采后减损与加工利用,把科研成果“种”到基层,转化到产业。
在广西最大的胡萝卜生产基地——宾阳东湖农场,村民正在忙着对胡萝卜进行挑拣分类。黄昆全告诉记者,受气候影响,他种的20亩胡萝卜,平均每亩次品率超过10%。
宾阳东湖农场二工区三队村民 黄昆全:亩产就有一千多斤的次品,等于说不见了四五百块钱一亩,今年有加工这个还可以回收,回收了还可以有点利润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种植胡萝卜超过四万亩。如何降低胡萝卜损失率,提高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从2017年开始,孙健带领团队帮助种植户和企业开展减损研究,研发出采前科学管理结合采后商品化处理与残次品胡萝卜综合加工技术,把胡萝卜损耗率降低了21%以上,为每斤胡萝卜增值2毛钱。另外,他们通过开发饮料、饼干、面条等一系列新产品,提高了胡萝卜的利用率和附加值。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广西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 孙健 :我们从田间的减损开始,到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减损,到通过加工减损,把胡萝卜的残次果、胡萝卜的秧都用到了,让这个产品有后续的产业链的延伸。
南宁市豆小白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创试:长相不好那些果,都可以利用上来做饮料。现在我们这个企业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1个小时可以做到1万支胡萝卜饮料,大概消耗的胡萝卜是4吨,产生10万元的销售价值。
把每一种果蔬都“吃干榨净”,是孙健的科研梦想。2008年以来,他主持国家“万人计划”人才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创新驱动专项等59项科研项目,带领团队开发了龙眼、荔枝、香蕉等亚热带果蔬生物保鲜剂,制定相应的采后商品化处理与保鲜物流技术规程等 11项地方标准,还研发出桑葚、火龙果、果蔗加工等系列新产品40多个,通过技术示范推广,近五年新增产值近23亿元。
广西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书记 周主贵 :孙所带领的团队到一线去摸爬打滚、去到田间地头做实验,不放过任何的一个创新的点,把科研扎根在实践大地上。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广西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 孙健 :作为科研人员就是要能“顶天立地”,“顶天”就是你的科技的水平力争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国内的领先水平。“立地”就是要把你的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到产业中去,推动广西乡村振兴。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DLjzla-En52n9PYHdK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