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这个以玉米为口粮的山区县,靠新品种和新技术端稳饭碗
  • 发布单位:玉米研究所
  • 2022-03-25 08:56:40
  • 浏览(4266)
  • 收藏
浏览字号:

科技日报记者 刘昊 通讯员 韦哲 关妮纳


近20厘米高的玉米苗长出了新绿,在成垄成行的地里迎风摇曳。3月21日,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上旗村的玉米地里,村民韦大姐正在忙着为玉米间苗。

“玉米间苗要记得‘弃大弃小留中苗’。你不要看这些苗长得又高又壮,有些时候也不一定要留着。”广西科技特派员玉米产业服务团团长、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研究员谭贤杰一边说着,一边示范着拔出弱苗。


广西科技特派员玉米产业服务团团长、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研究员谭贤杰(左二)在指导群众间苗。科技日报记者 刘昊 摄

大化地处广西西北部大石山区,自然环境恶劣。大化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韦建秀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大化人均耕地少、以旱地为主,玉米是当地的主粮。


今年1月,广西遭遇历史罕见的冰冻及低温阴雨寡照的极端天气,给春耕、春种、春管造成了不利影响和一定程度的灾害。

“要是往年,现在已经进行第一次培土了。但今年地里的玉米可见叶才长到1.7厘米到2.5厘米。”大化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韩烨君说。

为保障“米袋子”丰盈,让农民端稳饭碗,自2月以来,广西玉米产业科技先锋队、广西玉米创新团队、广西科技特派员玉米产业服务团等技术服务队多次到大化县,开展“抗低温、防冰冻、促春耕”技术服务活动。

“随着气温回升,土壤温度与墒情已满足玉米播种条件,应尽快完成播种。为促进玉米赶季节,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覆膜直播,适当增施农家肥等措施,保证玉米播种后出全苗,促壮苗。”在给群众进行技术培训时,谭贤杰给出了建议。

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大化县克服湿冷天气持续时间长给玉米种植生产带来的影响,目前全县160个行政村、社区已完成玉米春耕19万亩。

玉米要高产,优良品种是基础。“优良的玉米品种能比较充分利用光、温、水与土壤生长环境条件,有较高抗病虫性和耐非生物胁迫能力,表现为高产、稳产、优质、低消耗、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特征。”谭贤杰说。

目前,大化县主要种植的玉米品种有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桂单系列品种、正大种业的正大系列品种和先正达的先达系列品种。

玉米要高产,栽培管理也关键。“你看,只要打开手机,草地贪夜蛾和其他螟虫的成虫的数量一看就清楚,我们就知道防治虫害的时机了。”站在红色的精捕云虫情测报设备旁边,大化县大化镇农业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谢干德打开了小程序。

多功能太阳能草地贪夜蛾性诱捕器、互联网LED灯光诱杀灯……记者看到,在上旗村的玉米地周边,已经应用上了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玉米地里的精捕云虫情测报设备。科技日报记者 刘昊 摄

谭贤杰表示,近年来,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创新团队在大化县等地推广“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缓释肥一次性深施技术”“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种肥一体精量播种技术”,对玉米生产节本增效起了很大作用。

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的技术支撑下,2021年5月以来,大化通过实施国家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及高产创建项目,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作为“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大化的玉米“黄金粥”风行。前几年,因为本地玉米天然金色,特别清甜,城区居民常常用大米到七百弄地区换本地玉米吃。

“本地玉米吃起来又香又甜,但是太低产了,亩产才两百多斤,现在山区群众都换种桂单系列等优质玉米新品种,不但亩产达七八百斤,而且同样好吃。”韩烨君说。

上旗村村民韦世秀家里除了种植水稻,还种了2亩多的玉米。“现在玉米产量高了,吃不完,还拿去喂猪喂鸡。”老韦笑着说。

“现在国家对种植玉米有补贴,群众种植积极性很高,而且今年的春玉米种植还应用了优良新品种和栽培管理新技术,预计亩产干玉米粒达到800斤左右,我们对增产有信心。”韦建秀说。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95X3PIEvNqT-kWPZO66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