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耕八桂六十载 创新为农谱华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60年服务“三农”纪实
广西日报2023-11-14 ■ 李新雄 关妮纳 黄艳芬 何雪银
桂单162——广西第一个粮饲通用玉米新品种,国家农业部主导品种,广西第一个国家区试对照种,成为广西和国家热区玉米品种审定的新标杆。 王兵伟/摄
李新雄 关妮纳 黄艳芬 何雪银
核心阅读
让我们来看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20世纪70年代,在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应用玉米花药培养加倍技术创制出世界上首个DH系,并育成世界第一个以DH系为亲本的玉米杂交种——“桂花1号”;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简称“玉米所”)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玉米南繁基地之一,不仅为兄弟单位无私提供了大量优良种质,更为我国优质玉米品种选育和糯玉米育种跑出“加速度”;2012年、2020年,该所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作为国内驯化热带玉米种质资源的重要中转研究基地及先行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在全国地位举足轻重;共选育出玉米良种211个,其中“桂顶1号”成为广西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玉米品种……
笃耕八桂六十载,创新为农谱华章。从1963年广西玉米试验场建立,到1965年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玉米研究所”,再到2011年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至今,60年踔厉奋发,60年开拓创新,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谱写了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绚丽华章。
1 砥砺奋进 打造玉米种质创新新高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事关“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关键核心,为了把广西玉米种源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玉米所一代代科研人员潜心钻研、接续奋斗,奋力攻克育种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广西玉米种质创新新高地。
作为中国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驯化改良的重要门户基地,同时作为中国一年种植两茬玉米的主要省区,60年来,玉米所在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上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中国农业大学戴景瑞院士、四川农业大学荣廷昭院士等国内玉米科研同行均对玉米所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荣廷昭的科研团队利用玉米所提供的热带种质材料,育成全国知名的“明星”玉米新品种“川单99”。
自建所伊始,玉米所就积极收集地方玉米品种资源开展品种间杂交育种,开创广西玉米杂交育种并投入生产之先河。
上世纪70年代,在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应用玉米花药培养加倍技术创制出世界上首个DH系,并育成世界第一个以DH系为亲本的玉米杂交种——“桂花1号”。与此同时,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中筛选出“墨黄9号”,成为广西玉米育种核心种质,为广西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选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利用“墨黄9号”育成桂顶系列玉米新品种,标志着广西玉米生产由群体种进入杂交种时代,仅国审品种“桂顶1号”在全区种植最高年份(1987年)就达5万公顷。
世纪之交,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桂单22号”等玉米单交种闪亮登场,成为广西玉米生产单交种化的里程碑,连续3年种植面积占广西单交种推广面积70%以上。
面对21世纪第一个10年洋品牌品种占据广西玉米种业市场半壁江山的严峻形势和挑战,玉米所科研人员迎难而上、精准发力,成功选育出高产、稳产、耐旱、耐瘠、广适、制种产量高的“桂单0810”“桂单162”等,抗衡甚至反超国外产品的玉米新品种并迅速推广应用,扭转了广西玉米生产及其种业长期依赖国外品种的被动局面,树立了民族种业品牌的标杆。
21世纪初,为满足鲜食玉米以及青贮玉米急剧增加的市场需求,玉米所开辟特用玉米品种选育新赛道并取得良好成效。优质蛋白玉米“玉美头102”、糯玉米“玉美头601”、甜玉米“玉美头801”、青贮玉米“桂青贮1号”等一系列玉米新品种竞相涌现,其中“玉美头601”保持十多年的超长品种寿命,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50万亩。
进入新时代,在鲜食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更大突破,育成了国审品种“桂糯518”“桂甜糯525”为代表的糯玉米系列品种,解决了糯玉米育种高产不优质的难题,成为广西乃至我国南方糯玉米育种史上标志性品种。
2 自立自强 科技强农奏响时代强音
“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了给广西农科院一流强院建设添砖加瓦,玉米所坚定不移加快推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强农奏响时代强音。
——科研平台不断突破。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广西分中心、农业农村部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玉米良种原原种扩繁基地、广西甘薯良种繁育基地、广西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广西玉米良种培育中心、广西甘薯良种培育中心等建设项目先后落户玉米所,科研设施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家玉米、大豆、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也相继落户,整体科研水平跻身国家行列。一批现代先进仪器的投入使用,让玉米所具备了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单倍体技术育种、转基因育种、生物遗传多样性分析、栽培生理生化和病虫害发生机理等学科研究的良好条件。
——科研项目量质齐升。60年来,玉米所从国家和地方争取到平台建设项目20多项、科研项目1000多项,资助经费超过1.3亿元。项目“含金量”逐年提高,主要包括国家863、94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及自治区重大专项等。
——科研成果屡创佳绩。60年来,获科技成果奖励105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4项,育成玉米品种211个、甘薯品种35个、大豆品种22个。授权植物新品种权47项,专利101件,登记软件著作权34项,编制地方标准7项、团体标准13项,参编著作14部,发表论文700多篇。累计转化新品种、新技术70多项,转化金额3200多万元。
——人才队伍日益壮大。经过一代代玉米人的不懈努力,玉米所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实力的省级旱粮作物研究所。目前,该所在职职工81人,其中高级职称40人、二级研究员5人。拥有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2人、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广西高层次人才1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1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2人,广西创新团队首席专家1人、岗位专家3人。
3 多管齐下 科技惠农跑出加速度
玉米新品种突破洋品牌重围大面积推广种植,范围遍及国内外;甜软香糯的糯玉米漂洋过海落户越南、缅甸、老挝等国的农田,促进当地农户增产增收;科技创新资源越聚越多,合作“朋友圈”越扩越大;广西玉米先锋队送技上门,科技服务惠泽千家万户……近年来,玉米所坚持造福人民、服务“三农”的本色,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成果转化到人民的餐桌上、菜篮里,农民的钱袋里,科技惠农跑出加速度。
玉米所敢为人先,始终秉承“互惠、互利、互信”的理念,不断加强科企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科企合作方式,努力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力促科技成果“落地成金”。分别于2001年和2009年注册成立广西玉美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广西壮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为顺应新的发展形势,创新科企合作新模式,玉米所与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力加快推进玉米所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兆和模式”入选国家种业改革典型案例,得到党委、政府肯定;2019年以来,不断拓展渠道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先后与广西绿海种业有限公司、仲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万川种业有限公司、四川川单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20多家区内外企业合作。10年来,成功转化了“桂单0810”“桂单162”“桂甜糯535”“桂黑甜糯621”“桂青贮242”、ZNC442等科研成果57项,成果转化金额达到2589万元。“桂单”“桂糯”“桂甜糯”“桂甜”等系列玉米品种成为广西知名品牌。
为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聚集更多创新资源,玉米所扩大合作“朋友圈”,对外交流风生水起,科研水平步步走高。国内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四川农大、华中农大、华南农大、中国科学院、四川农科院、云南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建立了项目合作、育种材料交换、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国外与美国、荷兰、德国、加拿大、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老挝等2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保持广泛交流合作。
不论是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还是乡村振兴第一线,玉米所长年坚持送技下乡,持续培训农民,科技服务惠泽八桂农户。近10年来,玉米所累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100多个(项),推广面积超2700多万亩;建立示范基地60多个,面积超30万亩。累计派出170多人(次)科技人员担任科技特派员。此外,玉米所积极开展“支部联村企”系列活动和“党旗领航·科技引领”乡村振兴行动,持续推动党建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精准对接;广西玉米先锋队积极指导贫困地区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科技+党支部+农户”“科技+企业+农户”等模式,促进增产增收广受农户欢迎。
大道如砥阔步行,长风破浪再出发。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玉米所将继续发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更好地服务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原文链接: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3-11-14&code=010&xuha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