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1996年审定的玉米品种
  • 发布单位:玉米研究所
  • 2020-04-26 10:18:42
  • 浏览(5287)
  • 收藏
浏览字号:

1、辐三1号

 

作物种类:玉米

品种来源:辐三1号是广西玉米研究所于1985年秋用自选的三个辐射育成的自交系组配成的三交种。组合是[(辐外16×辐墨9)×辐苏1]。

品种审定时间及编号:1996年8月5日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证字第123号

品种选育或引进个人:广西玉米研究所/韦国能、李慧贤、冯云敢、罗毓喜、黎球英、黄光武、韦慧

特征特性:1、种子顶土力强,幼苗叶鞘紫色,叶片青绿色,幼苗长势强、整齐。 2、株高232厘米,穗位高93厘米,茎粗1.7厘米,全株20片叶,雄穗分枝19个,花药紫色,花粉量多,花丝粉红色,苞叶绿色。 3、果穗筒形,穗长16.6厘米,粗4.3厘米,籽粒14—16行,每行32粒,千粒重268克,出籽率83%,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穗轴白色。 4、全生育期春播113天、秋播93天,属中熟品种。 5、一般亩产350—400公斤,最高亩产超500公斤。籽粒品质较好,半硬粒型,黄色有光泽,角质多,作为食用群众特别喜爱。 6、抗逆性较强,耐旱抗病。经区试鉴定:大斑病0—1级,平均0.3级;小斑病0—1级,平均0.5级,均属抗级以上;丝黑穗病轻感1.4%。1992年参加全国于丹东市的抗病性鉴定结果:青枯病为中抗,大病斑为0.5级。

产量表现:该品种经1986年春进行品比试验亩产328.7公斤,比对照南校8号增产12.1%,1987年参加广西玉米预备区试,两造平均亩产334.9公斤,比对照种南校8号增产3.7%。1988—1989年参加广西玉米区试,两年早造平均亩产313.9公斤、晚造平均亩产278.6公斤,两年四造平均亩产296.2公斤,比对照种桂顶4号增产3%,排位第二。在两年四造48个点次试验中,增产30个点次,占62.5%,评为入选品种。1990年和1991年早造在扶绥、崇左、靖西、隆林、来宾、都安、钦州等县市进行生产力试验,面积共66.38亩,平均亩产399.4公斤,比对照种桂顶4号增产22.1%。1990年以来,在邕宁、横县、扶绥、崇左、桂平、武鸣、隆林、大新、龙州等县市累计试种面积4万多亩,经各地验收76.36亩,平均亩产389.4公斤,比桂顶3号增产27.4%,比桂顶4号增产19.0%。

栽培要点:1、母本单交种(辐外16×辐墨9)制种:先播父本,父本长至2片可见叶时播母本。每亩种植4000株,父母本行比为1∶4或1∶6,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2、辐三1号[(辐外16×辐墨9)×辐苏1]制种:先播父本辐苏1,待父本长出2片可见叶播母本。每亩种植3500株,父母本行比1∶4或1∶6,加强人工辅助授粉。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春播桂南在大寒至立春前后播种、桂北及高寒山区在惊蛰至春分播种;秋播在大暑前后至立秋前播种。 2、合理密植:每亩种植3200—3600株。 3、精细整地:要求两犁三耙,将土耙平耙碎,提高播种质量,确保苗全、苗齐、苗壮。 4、科学施肥:施足基肥,巧施苗肥,重施苞肥,补施攻粒肥。基肥以农家有机肥为主,追肥以化肥为主,注意氮、磷、钾配合。 5、注意抗旱排涝及防治病虫害。

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意见:适宜在广西玉米主产区试种推广种植。

 

 

2、桂顶5号



作物种类:玉米

品种来源:桂顶5号系广西玉米研究所于1982年用单83—3(22×莫T)作母本,与引入的墨黄9号群体改良种作父本组配而成的中熟玉米顶交种。

品种审定时间及编号:1994年8月15日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证字第109号

品种选育或引进个人:广西玉米研究所/杨华铨、陈品娘、黄开健、李章英、王考刚、周翠球

特征特性:1、苗期:幼苗深绿色,顶土能力强,叶鞘淡紫色,苗期较齐,长势较强。 2、植株性状:株形塔型,株高223厘米,穗位高90厘米,叶茎张角30~45度,全株18~20叶,雄穗分枝12~15个,花药棕色,花粉量多,雌穗花丝粉红色,苞叶绿色。 3、穗部性状:果穗筒形,穗长16.9厘米,秃顶2.2厘米,穗行12~14行,每行33粒,千粒重302克,出籽率81%,黄粒半硬型,双穗率3~5%,空秆率3%,穗轴红、白色。 4、生育期:春播109天,秋播95天,属中熟品种。 5、产量水平:区试亩产幅度117.1~449.3公斤,平均亩产305.8公斤;大田生产亩产300~450公斤。 6、品质:籽粒含粗蛋白10.17%,粗脂肪4.39%,淀粉72.98%,总糖75.26%,赖氨酸0.2712%。 7、抗逆性:苗期耐寒、耐旱性较好。经区试鉴定:倒伏率11.4%;大斑病0~2级,平均0.2级;小斑病0~3级,平均0.6级。1988年参加全国(于山东)抗病性接种鉴定大、小斑病为1级,黑粉病病株率0%,青枯病未发病。

产量表现:该品种1984、1985两年早造进行品比试验,亩产465公斤和541.75公斤,分别比对照南校8号增产20.8%和14.1%。1986~1987年参加广西玉米良种第八周期区试,两年四造平均亩产305.8公斤,比对照南校8号290公斤增产5.4%,排名第三。在两年四造69点次试验中,有49点次比对照增产,占试验点次的71%;在玉林、南宁、百色、柳州、河池五个地区都比南校8号增产,增产幅度为1.1~16.9%。1988年早造在崇左、靖西、河池市进行生产力试验29.1亩,平均亩产306.68公斤,比对照桂顶4号亩产285.37公斤增产7.57%。1986年以来,先后在崇左、武鸣、邕宁、来宾、靖西、永福、横县等地试种示范累计面积7.88万亩,普遍获得增产,深受群众欢迎。 该组合制种产量较高。1989年晚 造靖西县武平乡多纳村配制80亩,经组织验收,平均亩产杂交一代种257.3公斤。1992年晚造崇左县那隆乡群力村制种50亩,验收5.42亩,平均亩产317.2公斤;同年晚造在广西玉米所制种61.5亩,平均亩产361.4公斤,最高达408.4公斤。1993年早造在广西区玉米所又制种43.2亩,平均亩产320.7公斤,比桂顶4号制种51.7亩平均亩产258.35公斤增产24.1%。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春播桂南宜于大寒至立春前后播种,桂北及高寒山区在雨水至惊蛰播种;秋播在大暑前后至立秋前播种。 2、合理密植:每亩种植3200~3500株。 3、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确保苗全、苗齐、苗壮。 4、科学施肥:该品种较耐肥,在施足以农家肥为主的基肥基础上,巧施苗肥,重施攻苞肥,补施攻粒肥是高产关键。 5、防治病虫鼠害,注意防旱排涝。 制种技术要点: 1、单83~3(22×莫T)制种:母本浸种12~24小时后与父本同期播种。每亩密度:母本3500~3700株,父本3500株。父母本种植行比为1∶4或1∶6,加强人工辅助授粉。 2、桂顶5号(22×莫T/墨黄9号)制种:父本浸种12~24小时后与母本同期播种。每亩密度:母本3200~3500株,父本3500株。父母本种植行比为1∶4,加强人工辅助授粉。

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意见:适宜在全区种植。

审定情况:2007年5月17日退出桂农业发[2007]24号

 

3、桂三1号

 

作物种类:玉米

品种来源:桂三1号是广西玉米研究所1986年以花培单交种桂花1号(倍11×白158)为母本,常规自交系白M9—2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三交种。

品种审定时间及编号:桂审证字第080号/1992年6月15日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选育或引进个人:广西玉米研究所/邝伟生 吴茂纲 杭玲 卢卫山 罗毓喜

特征特性:1、生育期:春播113~115天,秋播90~95天,属于中熟种。 2、株高230厘米,穗位高89厘米,茎粗1.8厘米,苗期长势中等,中后期长势好,结苞性好,后期青枝腊秆。全株20片叶。 3、果穗筒型,穗长17~18厘米,穗粗4.2厘米,每穗12~14行,每行33~34粒,籽粒白色半马齿型,白轴,出籽率83%,千粒重298克。 4、抗逆性:抗倒、耐旱,空秆率3.6%,倒伏率1~5%,区试鉴定大斑病0~1.0级,平均0.4级,小斑病0~1.0级,平均0.5级,纹枯病率16.0%,丝黑穗病2.9%,苗期耐寒性较差。 总之,该品种生长期长势良好,叶窄上冲,透光性好,适于密植和间套种。空秆率低,穗长,粒多,粒深,出籽率高,千粒较重,抗大、小斑病,但幼苗不够健壮,耐寒性稍差,穗欠粗,秃顶较长,轻感纹枯病及丝黑穗病。

产量表现:该品种1986年晚造参加玉米所品比试验,亩产480.8公斤,比对照种南校8号增产14.8%。1987年早造在玉米所参加16个新品种联合品比试验,亩产461.5公斤,比对照南校8号增产29.3%,居首位;晚造参加13个品种的品比,亩产343.75公斤,比对照桂顶4号增产37.5%,名列第一。1988~1989年参加广西第九周期玉米良种区域试验,两年四造平均亩产320.3公斤,比对照桂顶4号增产11.4%,在9个参试种中产量排名第一。1990~1991年度作为第十周期广西玉米区试顶交种组对照,产量仍排位第一。1992~1993年度仍为第十一周期广西玉米区试顶三交种组对照种。 1990年早造在宜山、河池、都安、凤山、凌云、靖西、天等、钦州八个县(市)设中试点,每个试点设桂三1号30亩,对照种桂顶4号1亩。试验结果8个试点均比对照种增产,桂三1号平均亩产375.3公斤,比对照种桂顶4号增产14.6%。 各地试种情况:1988年早造,凤山县试种200亩,验收亩产390.8公斤;天等县试种4亩,平均亩产384.5公斤,比对照种白马牙增产30.6%;河池市试种200亩,亩产250~400公斤。1989年早造,天等县试种3亩,平均亩产461.14公斤,比对照白马牙增产38.8%;河池市东江乡韦承书试种1亩,亩产522.5公斤;晚造宜山县试种20亩,经农业局组织验收,清潭乡李德明0.25亩,亩产328.8公斤,兰桂柏0.72亩,亩产239公斤,覃宣勤1.1亩,亩产296公斤。1990年全区试种4000多亩,其中宜山县试种2000亩,亩产300~450公斤;罗城县试种500亩,一般亩产250~400公斤,高的达450公斤以上;天等县试种60亩,最高亩产495.7公斤,最低亩产314.5公斤,平均亩产416.18公斤,比白马牙增产27.2%;上林县瑶族乡推广站种6亩,亩产367.84公斤,比墨白1号增产15.9%;靖西县新靖吉坡村用地膜栽培新技术种植桂三1号1.4亩,平均亩产528.35公斤,单产突破该县历史最高水平。 到1991年,全区试种约2.5万亩,其中上林县1200亩、德保县8000亩、都安县1200亩、河池市4000亩、凤山县1617亩、宜山县1286亩、忻城县1595亩、天等县3560亩。1992年预计全区试种面积为7~8万亩。

栽培要点:早造配制单交种桂花1号,父母本可同期播种,父本偏施水肥1次,父母本比1∶3或1∶4,亩种5000株左右。配制三交种时,春播先播父本白M9~2自交系,待出一叶后再播母本桂花1号,叶龄相差1~1.5叶为宜。秋季制种,父本浸种催芽,与母本同期播种,或父母本同期播种,父本偏施水肥一次,每亩密度3500~4000株,父母本行比1∶4~1∶6。结合人工辅助授粉。一般制种亩产250~300公斤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春播桂南宜在立春至雨水播种,桂中、桂北宜在惊蛰至春分前后播种。秋播在小暑后至立秋前播种。播种密度每亩3200~4000株。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幼苗期水肥管理,早施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后期注重施攻苞肥,以减少秃顶。春播开好排水沟,防止渍水,预防纹枯病。

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意见:适宜在全区种植,特别是适于河池、宜山、凤山、南丹、都安、天等、罗城、凌云、上林、忻城等县(市)喜欢白粒玉米的地区种植。

审定情况: 2007年5月17日退出桂农业发[2007]24号

 

4、桂顶1号

 

作物种类:玉米

品种来源:桂顶1号是广西玉米研究所1980年早造用单交种“中单2号”作母本,群体改良种“墨黄9号”作父本杂交育成的顶交种,定名为桂顶1号。

品种审定时间及编号:桂审证字第026号/1984年6月22日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选育或引进个人:广西玉米研究所/许大积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苗深绿色,苗势健壮。株高230厘米左右,穗位高95—98厘米。雄穗发达,花药黄色,雌穗花丝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8厘米左右,粗4.4厘米,每穗12—14行。每行33—41粒。单穗重210克左右,单穗粒重185克左右,出籽率82—85%。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310克。桂南地区从出苗至成熟:春播120天左右,秋播88天。抗大小斑病,轻感青枯病,耐寒性较强,适应性较广。但苗期耐涝性差,植株也不够整齐一致。

产量表现:1980年晚造该所品比试验,折亩产845.5斤,比对照桂单16号增产19.2%。在15个参试种中产量居首位。1981年早造复试,折亩产978.7斤,与对照桂单16号平产。1982—1983年参加全区第六周期玉米区试,1982年早造平均亩产703.3斤,在11个参试种中名列第一位,晚造亩产571斤。1983年早造亩产631.1斤,晚造亩产554.7斤。两年早造平均亩产669.5斤,晚造平均亩产562.9斤。四造平均亩产616.2斤,比对照种南校8号减产5.1%,居第三位。 几年来各地试种都表现增产。1981年晚造,贵县附城公社兰田大队第二十生产队试种16亩,平均亩产508斤,比中单2号10亩,亩产428斤,增产15.7%。1982年早造全县试种500多亩,据调查樟木、石龙、三里、附城等公社31户、面积44.66亩,平均亩产611.9斤,比本地白马牙、红糖粟等品种14.85亩,亩产444.4斤,增产37.7%。晚造黄练公社新朱5队种50.8亩,平均亩产837.5斤,比本地白亩增110.3斤,增产15.2%。1983年早造南宁地区的龙州、武鸣、隆安、大新、马山,上林等8个县试种三万四千多亩,据6个县18个公社35个大队42户的大田验收98.8亩,平均亩产528.3斤,比白马牙、本地黄、本地白、墨白号玉米分别增产54.9%、68.1%、119.8%和21.95%。其中亩产最高的是大新县福隆公社邓以漠户1.7亩,平均亩产954斤。 该品种母本因是单交种中单2号,所以制种产量也高,一般亩产杂交一代种300—400斤,高的达500斤以上。1982年早造,贵县种子公司在樟木公社樟木大队连片制种123亩,平均亩产325.2斤。1982年晚造贵县三里、石龙、附城等公社制种50亩,平均亩产304斤;大新县种子站在福隆公社连片制种246.55亩,平均亩产411斤;崇左县种子站在那隆公社印三门队制11亩,平均亩产692.2斤。 由于种子产量高,种子成本低,所以深受群众欢迎,易于推广。1981—1983年全区约种植3万亩,1984年早造全区已有9个地、市引种试种,推广面积约9万亩,普遍获得增产。

栽培要点:桂南早造宜在大寒至立春前后播种,晚造在大暑前后播种。每亩种植3200株,在水肥条件好的地方每亩可种植3500株。基肥以农家肥为主,苗肥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后期,宜重施攻苞肥。遇旱及时灌水,注意防治病虫害。 制种技术要点:一般早造配制亲本单交种。晚造配制顶交种。配制顶交种:首先要搞好错期播种。早造宜先播父本,待出1.5—2片叶时再播母本;晚造可父本浸种催芽后与母本同期播种。其次要注意观察植株叶龄,采取促控措施,一般父本比母本植株保持多1.5—2片叶,花期相遇好,产量高。父母本种植行比1∶3或1∶4。 配制母本中单2号(MO17×自330),父母本可同时播种。父母本行比1∶2或1∶3。

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意见:

审定情况: 2007年5月17日退出桂农业发[2007]24号

 

5、桂三2号

 

作物种类:玉米

品种来源:桂三2号(原名8531)是广西区玉米研究所于1984年用桂单16号作母本,M自交系作父本杂交育成的三交种。

品种审定时间及编号:1989年10月23号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证字第065号

品种选育或引进个人:广西区玉米研究所/梁秀娟、李毓椿、凌浩儒、王天算

特征特性:生育期:从出苗到成熟,早造110~115天,晚造90~95天。株高220~230厘米,穗位高80~85厘米,苗期长势中上,全株20~21片叶。果穗筒形,穗长16~17厘米,穗粗4.5厘米,每穗14行,每行32~34粒,籽粒黄色半硬粒型,轴色红、白,出籽率82%,籽粒赖氨酸含量0.39%,千粒重276~280克,空杆率3~4%,大斑病0.6级、小斑病0.5级,纹枯病15%,丝黑穗病10%左右。苗期耐寒、耐旱性较强,但果穗秃顶较长。

产量表现:1985年该所进行春播测试,亩产396.6公斤,秋播品比试验亩产328公斤,同期试播一亩,亩产203.9公斤,比对照桂顶1号分别增产3.5%、13.7%和22.9%。1986年春该所又进行生产示范一亩,亩产409.6公斤,比对照南校8号增产18.1%。1987年又试种一亩,亩产423.8公斤,比南校8号增产18.7%。1986~1987年参加广西玉米良种第八周期区试,两年四造平均亩产305公斤,比对照南校8号增产5.2%,排第四位,亩产幅度103.5~496.0公斤。两年早造平均亩产319.9公斤,比对照增产0.9%,排第五位,晚造平均亩产290.0公斤,比对照增产10.2%,排第一位。两年四造69个点次试验中,有46个点次比对照增产,23个点次减产。其中增产显著11点次,极显著15点次;减产显著1点次,极显著4点次。产量排第一位的9点次,第二位的15点次,第三位的14点次。1987年春,扶绥县岜盘乡岜伦村种植610亩,平均亩产365公斤。1988年春在隆安县杨湾乡、平果县旧城乡、扶绥县岜盘乡设点中试,共30亩,平均亩产395.5公斤,比对照桂顶4号增产26.2%。1988年全区试种示范共0.8万亩,89年种植一万亩以上。一般亩产300~400公斤,用地膜栽培的亩产可在450公斤左右。

栽培要点:该品种早晚造均可种植,一般每亩种植密度3400~4000株。春播桂南大寒至立春前后播种,桂北及高寒山区宜在雨水至惊蜇播种;秋播应在大暑至立秋前播种。该品种较耐肥,因此,施足基肥、巧追苗肥,重施攻苞肥,补施攻粒肥是夺取高产的关键,其他栽培管理方法与一般杂交种同。 制种技术要点:早造配制单交种桂单16号,先播父本桂102,出2叶后再播母本7087,每亩种4000~4500株,行比1∶4~1∶6,结合人工辅助授粉。晚造配制三交种,先播父本M自交系,出2叶再播母本桂单16号,或父本M浸种催芽露白后与母本同期播,但父本苗期需偏施水肥2次。每亩密度3500~4000株,行比1∶4~1∶5,结合人工辅助授粉。

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意见:适宜我区玉米产区种植。

审定情况: 2007年5月17日退出桂农业发[2007]24号

 

6、桂集1号

 

作物种类:玉米

品种来源:桂集1号是广西玉米研究所用从泰国引进的苏湾1号为母本,桂单16号等13个单交种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隔离繁殖,再用改良穗行选择法轮回选择5次,于1983年育成的玉米综合杂交种。

品种审定时间及编号:1987年1月22日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证字第041号

品种选育或引进个人:广西玉米研究所/梁秀娟、李毓椿、凌浩儒、王天算  

特征特性:株高230~240厘米,穗位高90~95厘米,叶片20~21;苗深绿色,长势旺,植株健壮,但欠整齐。雄穗发达,分枝14~16条,花药黄色。雌穗花丝粉红色。果穗筒形,穗长16~18厘米,穗粗4.2~4.6厘米,每穗籽粒12~14行,每行30~40粒,籽粒黄色,偏硬粒型,出籽率80~82%,千粒重285~295克。品质好,食味性好,易贮藏。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抗倒、抗大小斑病,轻感丝黑穗病。适宜石山区、丘陵坡地种植,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产量更高。生育期早造110~115天,晚造95~98天

产量表现:1982~1983年在区玉米所进行测产试验,第一年折亩产469.5公斤,比白马牙亩产392.1公斤、墨白1号亩产319.1公斤,苏湾1号亩产256公斤,分别增产19.7%、47.1%、83.4%;第二年折亩产388.15公斤,比白马牙亩产327.4公斤、苏湾1号亩产302.7公斤,分别增产18.6%、28.2%。1983~1984年分别在武鸣、凌云、德保县进行产比试验。武鸣华侨农场桂集一号折亩产320.2公斤,比墨白1号增产1.25%;凌云县试验折亩产260.85公斤,比墨白1号增产30.4%;比苏湾1号增产16.58%。德保县试验折亩产432.65公斤,比苏湾1号增产14.7%,比墨白94号增产50.6%。1984~1985年参加广西玉米良种区试,两年四造平均亩产286.85公斤(其中早造平均亩产318.6公斤,晚造亩产255.1公斤),比对照墨白1号(纯种)亩产239.65公斤,增产19.6%。在21个试点的69个点次中,有64个点次比对照增产,占92.75%。1982~1986年在南宁、百色、河池地区10多个县试种面积约5万亩,一般亩产250~300公斤,高的达350公斤以上。具有早熟、稳产、优质、较抗蚜虫,不用制种的优点

栽培要点:早造桂南宜在大寒至立春前后播种,晚造大暑前后播种。每亩种植3200~3400株。施足以拌磷、钾的农家肥为主的基肥。早追苗肥、重施攻苞肥、补施攻粒肥。注意抗旱防涝,防治病虫害。 种子繁殖要点:桂集1号不需年年制种。种子繁殖只需一个安全隔离区(周围与其他玉米相隔300米),并在抽雄期严格将病株、劣株、特高株的雄穗去掉,成熟后将去雄株果穗先收作粮食处理,其余均可留种。种子连用2~3造后,应从育种单位引进原种繁殖更换。

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意见:适宜在南宁、百色、河池地区推广,其他地区也可引进试种。

审定情况: 2007年5月17日退出桂农业发[2007]24号

 

7、桂顶3号

 

作物种类:玉米

品种来源:桂顶3号是广西玉米研究所用桂单16号作母本,群体改良种墨黄9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顶交种。

品种审定时间及编号:1987年6月22日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证字第040号

品种选育或引进个人:广西区玉米研究所/许大积

特征特性:株高230厘米,穗位高88厘米,茎粗1.8厘米,穗长16.3厘米,穗粗4.4厘米,穗行14行,果穗筒形,籽粒黄色,半硬粒型,品质好,千粒重282克,出籽率81%、抗大小斑病,轻感纹枯病,生育期早造115天,晚造97天,缺点是植株、穗位不够整齐,果穗大小不均匀。 栽培技术要点:桂南早造宜在大寒至立春播种,晚造在大暑至立秋前播种。每亩种植3200株左右。基肥以农家肥为主,苗期以氮、磷、钾配合施用,后期宜重施攻苞肥,遇旱及时灌水抗旱,注意防治病虫害。

产量表现:1981~1983年进行多点品比试验。1981年晚造区玉米所试验折亩产374.7公斤,比对照桂单16号增产7.5%;百色地区玉米所试验折亩产200公斤,比苏湾1号增产15.7%;大新县种子站试验折亩产295公斤、比桂单16号增产15.7%。1982年早造扶绥县渠旧推广站试验折亩产366.85公斤,比桂单16号增产5.2%。1983年早造区玉米所试验折亩产436.55公斤,比桂单16号增产13.1%,扶绥县东门推广站试验折亩产248.7公斤,比桂单16号增产15.2% 1984~1985年参加广西玉米良种区试,两年四造平均亩产296.15公斤(其中早造亩产323.6公斤,晚造亩产268.7公斤),比对照南校8号减产8.7%。1985和1986年早造在大新、崇左、扶绥、东兰县进行中试,面积共29.96亩,平均亩产313.35公斤,比墨白1号、94号面积6.33亩,平均亩产222.5公斤,增产40.83%。1981年晚造开始在南宁地区试种,到1985年累计种植30万多亩,其中大新县16.4万亩,崇左县6.1万亩,武鸣、宾阳、横县、平果、河池、东兰、象州、贵县等7万多亩,一般亩产250~350公斤。根据各地验收结果,比当地推广品种增产7.3%以上。

栽培要点:1、一般早造先配制亲本单交种桂单16号,晚造配制顶交种。配制母本桂单16号(7087×桂102),早造宜先播父本待出苗后再播母本;晚造可父本浸种催芽与母本同期播种,父母本种植行比1∶2或1∶3。 2、配制顶交种:早造应先播父本墨黄9号,待出苗1.5~2片叶时再播母本;晚造可父本浸种催芽后与母本同期播种。父母本种植行比1∶4或1∶5。早晚造制种都要注意观察植株叶龄,采取促控措施,一般父本比母本植株保持多1.5~2片叶,花期相遇好,制种产量高。

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意见:适宜全区各地试种推广。

审定情况: 2007年5月17日退出桂农业发[2007]24号

 

8、桂顶4号

 

作物种类:玉米

品种来源:桂顶4号是广西玉米研究所1982年用桂单18号作母本,群体改良种墨黄9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顶交种。

品种审定时间及编号:1987年6月22日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证字第042号

品种选育或引进个人:广西区玉米研究所/杨华铨、陈品娘、王考刚、周翠球

特征特性:桂顶4号是广西玉米研究所1982年用桂单18号作母本,群体改良种墨黄9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顶交种。

产量表现:1982、1983年早造在区玉米所进行小区试验,折亩产574.65公斤和427.5公斤,比对照桂单16号亩产416.4公斤和380公斤,分别增产38%、12.5%。1983年早造参加新品种试验,种植面积0.88亩,折亩产465.3公斤,比桂单16号增产16%。1984~1985年参加广西玉米良种区试,两年四造平均亩产317.5公斤(其中早造亩产351.85公斤,晚造亩产283.1公斤),比对照南校8号减产2.2%,但减产不显著,名列第二位。在全区六个地区21个试点的68个点次中,比对照增产的有25个点次,占36%;亩产排列在前二名的有31个点次,占47%,被评为入选推广种。1986年在崇左、平果、扶绥、大新四个县进行中试,面积26.88亩,平均亩产319.55公斤,比对照桂顶1号、中单二号增产18%。1985年以来,在邕宁、武鸣、扶绥、平果、崇左、田东、田阳、河池、柳江、永福、全州等县(市)试种4885亩,一般亩产350公斤左右,高的达450公斤以上,表现具有抗旱力强,适应性广,果穗均匀,苞长穗大,籽籽饱满,出籽率高,品质好等优点,深受群众欢迎。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早造桂南宜在大寒至立春前后播种,桂北及高寒山区可在雨水至惊蛰播种;晚造在大暑至立秋前播种。 2、合理密植:每亩种植3200株左右。 3、合理施肥:该品种较耐肥,在施足以农家肥为主的基肥基础上,适施苗肥,抽雄前半个月重施攻苞肥,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 4、遇旱及时灌水抗旱,注意防治病虫害。 制种技术要点:配制母本桂单18号(公N—2—3×莫墨2—2)时,不论早造或晚造均以母本“公N—2—3”浸种12小时后与父本“莫墨2—2”同期播种,父母本行比为1∶2或1∶3。 配制顶交种时,注意调节播期,早造先播父本墨黄9号,待父本出苗1.5~2片叶时再播母本桂单18号;晚造父本浸种24小时后与母本同期播种。父母本行比为1∶4或1∶6,人工辅助授粉1~2次。

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意见:适宜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玉林地区推广,其他地区也可引进试种。

审定情况: 2007年5月17日退出桂农业发[2007]24号

 

9、桂单16号

 

作物种类:玉米

品种来源:桂单16号是广西玉米研究所于1975年用7087自交系作母本,桂102自交系作父本杂交育成的单交种。

品种审定时间及编号:1984年6月22日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证字第025号

品种选育或引进个人:广西玉米研究所/梁秀娟、杨华铨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浓绿,成株后全株叶片20—21片,茸毛少,叶片长90厘米,宽9.4厘米。植株高230—235厘米,穗位高66厘米,茎粗中等,生长势强。雄穗分枝中等,散粉良好,花药黄色,雌穗花丝粉红色。果穗圆筒形,长16~18厘米,粗4.8~5厘米,每穗16~18行,每行35~40粒。穗轴紫红色,穗柄短,苞叶中长,秃顶2~5厘米。单穗重265克左右,单穗粒重223克,出籽率84.87%。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285克,品质较好,接近硬粒型。 桂南地区春播从出苗至成熟117~120天,秋播93~95天,属中熟品种,抗大、小斑病能力强,中抗褐斑病、纹枯病,耐肥抗倒,耐寒性中等。

产量表现:1976年早晚两造参加预备试验,折亩产分别为1147斤及764斤,比对照群单105增产20%及24%。1977年早晚造在区玉米所各种1.10亩,亩产1056斤及1054斤。1978~1979年参加广西玉米第四周期区试,两年四造共进行126个点次试验,其中98个点次比对照群单105增产,占77.7%,四造平均亩产608斤,比对照每亩增产109.6斤,增产21.9%,产量居首位。1973~1980年,先后武鸣、隆安、大新、扶绥、崇左、龙州、都安、田阳、德保、靖西等十个县进行试种示范,面积约四万亩,一般亩产600斤,最高836斤,均比当地推广的良种增产。1981年全区种植9.11万亩,1982年3.9万亩,1983年约3万亩。

栽培要点:1.选择肥力中等以上,耕作层较深厚的田地种植,精细整地,施足基肥。 2.适时播种。桂南地区早造宜于大寒至立春,桂中地区于二月上旬至下旬播种。晚造于大暑前后播种为宜。 3.种植密度每亩3200~3500株为好。 4.苗期要早管、细管,保证苗全苗壮。生长前期要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促使茎秆健壮,增强抗例、抗病能力;抽雄前12天要用尿素重施攻苞肥,抽雄始期再适量施攻粒肥,以减少秃顶,增加粒重。 5.生长过程,特别在抽雄前后,如遇干旱要及时灌水,下雨多要注意排水,预防纹枯病。在丝黑穗病发生的地方,要用药剂拌种消毒,或采用三湿(种子、肥料、土壤)播种,加快种子的萌发,减少丝黑穗病的为害。对其他病虫害也要及时防治。 制种技术要点:先播父本,待长2~3片叶时再播母本;或父本浸种催芽露白后与母本同时播种,出苗后父本偏施水肥1~2次。父母本行比1∶2或1∶3。每亩父母本共种4000~4500株。该组合亲本已混杂,要注意提纯保纯。

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意见:经审(认)定通过,准予扩大示范推广。

审定情况:2007年5月17日退出桂农业发[2007]24号

 

10、桂顶2号

 

作物种类:玉米

品种来源:桂顶2号是广西玉米研究所于1980年早造用群体改良种墨黄9号作母本,自交系MO17作父本杂交育成的顶交种。

品种审定时间及编号:桂审证字第027号/1984年6月22日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选育或引进个人:广西玉米研究所/许大积

特征特性:早造生育期115—120天,晚造85—88天。株高223厘米,穗位高85厘米。植株健壮,全株叶片18—20片。雄穗发达,花药黄色,雌穗花丝粉红色。果穗长筒形,穗长18厘米,穗粗4.3厘米,每穗12—14行,每行40粒左右。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出籽率83%,千粒重310克左右。抗大、小斑病,轻感青枯病,耐寒性耐旱性强,适应性广。但植株不够整齐。

产量表现:1980年晚造在该所小区试验,折亩产840.8斤,比对照桂单16号增产21.7%。1981年早造参加品比试验,折亩产1141.8斤,比桂单16号增产16.7%,产量居21个参试种的首位。晚造参加大区试验,折亩产752斤,比对照桂单16号增产6.7%。在14个参试种中产量仍居第一位。1982—1983年参加全区第六周期玉米区试,两年早造平均亩产679.3斤,晚造平均亩产588.9斤,比对照南校8号减产1.6%和3.2%。四造平均亩产634.1斤,比对照减产2.4%,产量居第二位。两年四造67个参试点次中,有23个点次比对照增产,占34.3%,同时1983年早造南宁地区区试比桂单16号增产23.4%,百色地区区试比墨白1号增产26.8%。 各地试种也表现良好。1982年早造,贵县农科所试种1.02亩,平均亩产541.2斤,比对照中单2号增产34.8%;扶绥县渠旧公社推广站试种0.91亩,亩产508.8斤,比对照桂单16号增2.1%;竹琴、从边两大队试种1.31亩,平均亩产624斤,比桂单16号增产4.1%。1983年早造渠旧公社种植该品种400多亩,在大旱年头仍获得好收成,据公社推广站调查验收莫沙大队甘普泽户的0.9亩,亩产507斤,比本地黄增产61.7%。从边大队陈伟振种植2亩,亩产609.7斤,比本地黄增产71.5%。扶绥县在该公社渠吞大队红泥地上进行的玉米攻关品种试验,在特大旱灾的考验下,桂顶2号亩产340斤,比桂单16号增产29.1%,比墨白1号增产37.8%,比本地白增产41.7%,在十一个参试品种中名列第一位。由于该品种抗旱力强,在一般栽培条件下,亩产500—600斤,在比较高的条件下种植,亩产800—900斤也能拿到手,且制种高产,所以深受群众欢迎。1984年早造该县种植11000亩,全区约种植2万亩。

栽培要点:该品种早、晚造均可种植,一般亩种3000—3200株,在肥水足管理好的可种到3500株。栽培管理方法与一般杂交种同。 制种技术要点:早、晚两造都可制种。一般先播母本,待出2片叶后再播父本。父母本行比以1∶2为宜。由于母本吐丝不整齐,拖延授粉时间,而父本花粉少且散粉快,故父本宜分为两期播,或在制种田附近另播一采粉区,以备人工辅助授粉之用。

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意见:经审(认)定通过,准予扩大示范推广。

审定情况: 2007年5月17日退出桂农业发[2007]24号。


11、墨白号玉米

 

作物种类:玉米

品种来源:墨白1号和墨白94号是出自同一个种源,故简称“墨白号玉米”。墨白号玉米是广西玉米研究所1977年秋从中国农科院李竞雄教授引入的墨西哥玉米群体改良材料中,经试验、鉴定筛选而成。

品种审定时间及编号:1984年6月22日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证字第024号

品种选育或引进个人:中国农科院、广西玉米研究所/李竞雄 程剑萍

特征特性:墨白Ⅰ号(原名Tuxpenol):该品种属中熟种,生育期早造118—120天,晚造89天(南宁,下同)。株高201厘米,穗位高92厘米,全株20片叶,果穗圆筒形,穗长18.5厘米,穗粗4.8厘米。单穗重168克,单穗粒重142.5克,籽粒14行,每行35粒,白色,半马齿型,千粒重310克。出籽率84.8%。 墨白94号(原名Tuxpeno P、B、C15):是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从墨白1号原种中,采用半姐妹轮回选择法,经过15次轮回选择而成的,除株高和穗位高比墨白1号有明显下降以及整个群体植株比较整齐一致外,其它性状则无很大的差别。该品种属中熟种,生育期早造115—120天,晚造87天,株高189厘米,穗位高81厘米,全株18片叶,果穗圆筒形,穗长17.4厘米,穗粗4.8厘米,雄穗长37.6厘米,分支14条,花药黄色,花丝青白色,单穗重157.5克,单穗粒重135克,籽粒14行,每行33粒,白色,半马齿型,千粒重288克,出籽粒83.8~88.5%。 墨白号玉米的优点是高抗大、小斑病,成熟后果穗苞叶变黄而植株中上部叶片尚青,根系发达,抗倒抗早能力强,耐肥,因此,适宜旱地种植,尤其在我区晚造种植增产更为显著。缺点是易遭受蚜虫为害,耐渍性较差,在排水不良或田间湿度过大时易感纹枯病,在缺肥的情况下或在瘦瘠地种植常出现怪苞。

产量表现:1978年早造在区玉米所进行产比试验,墨白1号折亩产927.18斤,墨白94号763.56斤,分别比对照种群单105增产27.1%和3.7%;晚造继续试验,墨白1号亩产586.99斤,比对照种白马牙增产8.58%。同时单粒点播繁殖墨白1号0.7亩,收得种子236斤,繁殖墨白94号0.5亩,收得种子168斤。1979年春,区玉米所与国营明阳农场签订合同,繁殖墨白1号18.13亩,收得种子9120斤,平均亩产603斤;繁殖墨白94号46.77亩,收得种子21372斤,平均亩产456.9斤。与此同时,在全区26个点进行试种,鉴定其适应性,晚造又在43个玉米主产县进行7000亩的多点试种、示范,普遍获得增产。如德保、田阳、平果等6个县43个点验收墨白1号781亩,平均亩产611斤,比白马牙增产10—15%;巴马、东兰等6个县28个大队37个点验收墨白94号525亩,平均亩产538斤,每亩比白马牙增产160斤,增产33%。1980~81年参加自治区第五周期玉米区试,两年平均早造亩产573.2斤,晚造亩产369.2斤,虽比对照种桂单16号减产17.2~24.1%,但由于墨白号玉米,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比白马牙稳产高产和不用制种的优点,深受群众的欢迎。1980年全区种植42.1万亩,1981年扩大到147.68万亩,1982年132.19万亩,1983年145.1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20.9%。1984年还有许多地方种植。

栽培要点:宜选择排水良好,中等肥力的土地种植;施足基肥,合理密植,每亩种植3000~3200株左右;及时追施攻苞肥。蚜虫初发时要采用乐果药液800~1000倍进行防治。

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意见:经审(认)定通过,准予扩大示范推广。

审定情况: 2007年5月17日退出桂农业发[2007]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