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4月11日讯(记者 李勤虹 通讯员 李永珍)一年365天,她与团队有200多天在田间地头奔走,晴天时一身汗,雨天时一身泥。她是荣获2021年度“广西三八红旗手”的赵明,现任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年出生于军人家庭的赵明,参加工作以来长期扎根田间地头,从事香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科研一线工作,她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获各级科技奖9项,其中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选育新品种9个,获国家专利授权6件,科技成果登记10项。她的科研成果服务三农成效突出,成果累计推广96.2万亩,经济效益63.3亿元。为广西香蕉科研、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及农业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一个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优良品质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赵明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广西农科院 供图
俯身大地做科研 科技创新硕果丰
2012年,赵明与研究团队一起通过化学诱变,经7年试验筛选,创新出育粉系列粉蕉新品种4个,其中1个具有中高抗FOC1 、FOC4枯萎病、生育期短、中矮杆特性,结束了广西没有自主选育抗病粉蕉的局面,解决了生产宿根连作难(种一造就要换一块新地)、生育期过长(三年两收)、生产效率低等突出问题,为粉蕉“多年宿根连作,平均一年一收”的种植新模式建立,实现显著减少枯萎病发病损失、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等目标,保障广西特色香蕉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013年,赵明与研究团队率先利用枯萎病性抗性强(但产量极低)的广西野生蕉(父本,M.acuminata、M.balbisiana和M. itinerans)与粉蕉(母本)开展杂交研究,在亲本组合筛选、杂交授粉技术、催芽技术、F1杂交后代筛选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打破了优良父本材料的垄断和封锁,解决了栽-野远缘杂交不亲和、难以建立大群体杂交F1后代的巨大技术障碍。为广西香蕉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为野生蕉资源的抢救性保护、丰富的抗病、抗寒、品质多样性等优良性状(基因)的深层挖掘及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推动香蕉育种学科发展,促进种质资源从基础研究向品种原始创新领域利用发展,为广西香蕉抗病等品种多样化育种奠定坚实基础。至2021年底,获原始亲本杂种突破15万粒,构建5000株以上F1代杂交后代大群体。
广西气候温暖湿润,具有种植香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广西是香蕉种植大省,香蕉作为农业绿色产业,种植经济效益良好。为加快香蕉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赵明凭着坚韧的毅力和能吃苦肯钻研的精神,与团队一起一次次刷新特色香蕉品种改良与种植的历史。2017年,主要参与完成的“抗寒粉蕉新品种‘金粉1号’的选育与应用”项目成果,经农业部主持、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为组长的第三方评价,技术成果居同类研究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成果获得2017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赵明在田野里观察记录香蕉种植情况。广西农科院 供图
坚守服务“三农”初心 成果写在大地上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从事农业研究,去到田间地头、山坳村落,在广袤的大地上实践科研成果,践行服务“三农”初心,是赵明生活中的日常。广西丘陵错综,山路崎岖,赵明和团队头顶烈日或是脚踩泥泞的田地,在田野里观察记录,杂交授粉,在山林里从这头钻过那头,被蚊虫叮咬,被带刺的藤条刺伤也成了家常便饭。
她不惧困难,勇往直前,始终把创新选育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作为自己科研工作的职责和动力。
工作中她从来不把自己当成女同志,用真情和汗水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农业前沿科技。十多年野外搜寻采集的经验,赵明和团队都练就了“火眼金睛”的本领,在几十米远的地方就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树丛里的野生香蕉。身边的同事朋友常常对她说:“长年累月艰辛的野外工作和日夜兼程的科技钻研,你太辛苦了”,她总是满眼含笑地回答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她一直在为老百姓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有实际意义的事,为促进广西“三农”建设科技赋能。“培育优良品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耐得住寂寞。做农业研究,为的是帮助农民增收。”每当在田间地头,看见成片的香蕉林长势喜人,孕育着农户致富的希望,赵明的心里满是欣慰。带着这份初心,她与团队倾注心血,为了使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生产,他们长期坚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朋友,向农民传播新品种和新技术,并针对了解到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目标与方向,使研究工作始终与生产密切结合,育成的品种在生产上受到广大欢迎,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原文链接: 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220411/newgx6253fe6a-207120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