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科院3项成果荣获2018-201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
  • 发布单位:null
  • 2019-12-30 11:16:46
  • 浏览(4071)
  • 收藏
浏览字号: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18-201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评审结果,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彭宏祥研究员牵头完成的“特色荔枝良种选育及酿造加工产业化应用”项目、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陈东奎研究员牵头完成的“免人工授粉火龙果新品种选育推广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荣获科学研究类成果三等奖,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于永浩副研究员牵头完成的《无公害高效栽培书系•植保彩色图谱•蔬菜病虫害防治图谱系列》丛书荣获科学普及奖。

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是2006年经农业农村部、科技部批准设立的面向全国农业行业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奖,主要奖励为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2006-2009年每年奖励一次,2010年1月起,该奖周期变更为两年一次,奖励类型包括科学研究成果奖、优秀创新团队奖和科普成果奖。本届共评选出获奖成果173项,其中,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41项、二等奖45项、三等奖52项,优秀创新团队奖25项,科普成果奖10项。

“特色荔枝良种选育及酿造加工产业化应用”项目针对我国荔枝主产区主栽品种结构不合理、长期缺乏对荔枝种质资源系统评价利用研究、现有品种耐贮藏保鲜性较差等荔枝产业存在问题和技术难点,开展荔枝种质资源系统调查及选育种创新研究,建立荔枝种质资源圃和荔枝实生选种、杂交育种、真假杂种早期鉴定等荔枝育种技术体系,成功育成10个不同熟期、优质丰产稳产及较耐贮藏保鲜的荔枝优良新品种;首次开展荔枝开花基因克隆及表达研究,克隆获得荔枝重要开花基因的同源基因3个(LcAP1、LcFT1 和LcFT2),并成功构建其过量载体对其功能进行分析;开展不同品种酿造加工荔枝酒、荔枝醋及荔枝白兰等关键工艺技术研发的协作攻关,在荔枝耐高温发酵菌种的筛选、荔枝白兰地酒精蒸汽回收工艺方法创新及有效控制荔枝酒酿制贮藏过程氧化褐变获得新突破。项目成果技术已在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福建和四川泸州等地荔枝产区推广应用,2016-2017年累计新增面积76,345亩,新增销售额88,827.4万元,新增利润62,076.4万元,促进农民增收效果及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免人工授粉火龙果新品种选育推广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针对国内火龙果种质资源收集、育种关键技术研究薄弱,缺乏综合性状优良的免人工授粉红肉品种,且栽培生产技术粗放不适应规模化集约化果园应用等关键问题,在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育种创新技术体系研究,以及免人工授粉新品种选育和应用推广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建立国内首个国家级火龙果种质资源圃,创建不同火龙果种质资源果实品质特性和抗病性等的评价体系,建立快速鉴定杂交后代育种技术体系;育成国内首批推广应用的免人工授粉红肉火龙果新品种桂红龙1号、美龙1号和美龙2号,解决火龙果开花时需晚上进行人工授粉的技术难题,引领火龙果种植产业的品种升级的方向;集成研制火龙果配套高效栽培生产技术体系并应用推广。新品种与配套高效栽培生产技术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2016-2018年累积推广面积47.2万亩,新增总产值为60.3亿元,新增利润32.2亿元,节省成本6.1亿元。

《无公害高效栽培书系•植保彩色图谱•蔬菜病虫害防治图谱系列》丛书是广西蔬菜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全彩系列科普著作,该成果涉及主要蔬菜种类、病虫害种类多、防治措施新;著作发行量大,受惠群众面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著作先后印刷11次,共发行106857册,累计销售码洋192.34万元;既丰富了广西农业植保科普著作和教育用材,又引领了行业科普作品创新;推动了科学技术传播,普及提升了基层技术人员及农户的科学素养,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上对农作物病虫害诊断与识别的科学性、准确性,采取防治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减少化学农药施用的随意性、盲目性,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科技处 赖容供稿 莫彬审核
责任编辑:关妮纳